川东南工勘院应急勘察排忧解难

浏览次数:529  发布日期:2008-12-24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重庆一工程施工发现“空腔”问题重庆一大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罕见的地下“空腔”问题,不知所以。川东南地质工程勘察院临危受命,应急施工勘察。他们运用多种手段,并请知名专家到现场“会诊”,最终查明“空腔”,提交了勘察报告。最近,质监部门审查通过了该报告,业主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对“空腔”进行工程整治,保障了地质安全,使工程得以继续施工。据施工勘察项目负责人、在读工程硕士生戴凯介绍,该工程位于重庆市江北陈家馆嘉陵江岸坡,地形较陡。施工前作过岸边岩土工程勘察,拟建3座高层建筑和1个地下车库。业主在施工中发现地下存在“空腔”,这些“空腔”有的为空洞,有的充填了破碎的岩土。对此,有人认为“空腔”与人类活动有关,可能是地下人防硐室;有人认为“空腔”是自然现场,但其形成机制究竟是滑坡、断层,还是内河槽、卸荷,认识不一致。为查明“空腔”数量、空间位置、规模、形态、成因等,该院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并运用信息法将本次施工勘察分多期次进行。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知名岩土工程专家黄润秋应邀到现场指导。施工勘察资料表明,“空腔”存在基岩侏罗系中统砂溪庙组,腔壁主要是致密的坚硬砂岩。砂溪庙组临江地带主要发育两组裂隙,其中一组裂隙与江水平行,沿江临空处构成卸荷裂隙,其特征是上窄下宽。这组沿江平行岸坡的卸荷裂隙,在陡边坡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岩腔,即“空腔”。这些“空腔”除基坑开挖已揭露外,还发现新的“空腔”。勘察证实,“空腔”宽5米~10米,深6米~10米,长10多米。这次施工勘察重点查明了裂隙,尤其是卸荷裂隙,并根据知荷裂隙发育程度划分两个潜在变形体。通过施工勘察,他们对工程的地质环境作出了评价,对“空腔”问题和潜在变形体提出了整治建议:工程基础整体是稳定的,但随着建设的进展,地面堆载,在“空腔”部位可能形成地面塌陷,给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建议对“空腔”进行政浇灌。对两个潜在变形体,通过计算,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变形态体上修建建筑物后,其稳定系数小于边坡安全系数。建议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处理;一是封闭地表,用砼填充卸荷裂隙;二是在变形体前缘临江地段用抗滑桩加固。此外,他们还建议,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变形监测。建设场地地质安全有了保障,业主放心了,机器又转了起来,施工继续进行,工地重现繁忙景象。(白文起 周正茂)(2008.11.18,中国矿业报,B2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