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圣山 天上瑶池浏览次数:139 发布日期:2009-01-14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公园新闻——走进新疆天山天池地质公园 范 晓天山,亚洲中部的伟大山系,它不绝于苍穹,高耸人云天,跨越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连绵2500公里。天山在我国新疆境内,横亘于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之间,成为南疆和北疆的地理分界标。冰碛物阻水成湖,天山天池成为天山山系中最深的高山湖泊天山天地地质公园,南倚东天山的最高峰——博格达峰,向北俯瞰浩瀚的准噶尔,是天山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地质景观胜地。在天山山系中,不乏像博斯腾湖、伊塞克湖这样的断陷盆地中的大湖,也不乏像赛里木湖、卡拉库里湖这样的高山湖。但是天山天池却以它103米的最大水深、1910米的湖面海拔,成为天山最深的高山湖泊,也是仅次于吉林长白山天池、新疆喀纳斯湖、四川马湖、云南抚仙湖的我国第五深水湖。关于天山天池的成因,曾有崩塌堵塞、冰川刨蚀、冰川堆积物即冰碛堰塞等不同的解释。天池前缘正处在一个地形的陡坎上,这也正是天山北坡由低中山上升到中高山的一个天然台阶。当我们朝向河谷下游翻越天池前端的天然堤坝时,便会发现,堤坝的顶部浑圆起伏,有巨大的砾石散布,表现出典型冰川堆积地貌的特征。在冰川堆积物之下,还可以看到凸起的基岩,好似天然“门槛”,由于它的阻挡作用,冰碛物也更容易在此停积,并形成阻水的垄岗。在堤坝的外侧,被流水侵蚀并引发崩塌而形成的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堆成堤坝的主要是典型的冰碛物,从而说明了天池的冰碛堰塞成因。而且由于地形坡度很大,这个阻水成湖的堤坝成为一个向下游伸出的长舌状,这在国内外的冰碛堰塞湖中是罕见的。天池那如碧如玉的湖水,来源于博格达的雪岭冰峰。博格达,蒙古语,意为“神灵的圣山”。主峰海拔5448米,是一个多峰群集的后状山峰,因构造断块作用突出于周围的群山之上,成为东天山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最引人注目的地标,历来为文人骚客所赞叹。公园内,在灯杆山、马牙山、大东沟、吉沿坚沟等处,可以从不同角度观赏博格达峰穿云破雾、披霞映彩的壮丽景象。天山天池原无地表出水口,湖水排泄主要通过堤坝渗流,在坝下形成多处泉群汇成溪流,并集水形成东、西小天池两个水潭。自清代以来,人们利用天然堤坝右侧的基岩“门槛”,凿暗渠引水,以利农业灌溉,结果大大增加了堤坝右侧坝下溪流的流量、下泄的水流借助坝前高达320米的巨大落差,形成多级瀑布。激流跌宕,气势磅礴,成为新疆规模最大最壮观的瀑布之一。博格达;东天山最大的冰川中心巍峨高大的山势,造就了博格达这个东天山最大的冰川中心。200多万年以来的第四纪,随着气候的冷暖波动,博格达的冰川也多次进退。阻塞三工河形成天池的冰川堆积物,大约是距今十几万年到几万年之间的晚更新世冰川的产物。而在距今约数十万年的中更新世冰期中,博格达的冰川至少曾扩展到三工河下游的甘沟以下。那里的海拔高度不足1000米,比现代冰川的前端低了2500米以上。如今,在这里的河谷两岸,仍然保留了完好的古冰川堆积物形成的阶地。在博格达的冰川下泄曾经过的山谷中,常常可以见到古冰川在岩壁上留下的刻痕,还可以看到早期的冰川谷底因地壳运动和河流下切,已被抬升到高处,并在现代河谷两侧形成的多层“台阶”。博格达的冰川在中更新世扩展到最大范围时,几乎抵达准噶尔盆地的边缘。此后冰川便开始逐渐退缩,并在天池及其以上的河谷中留下了它曾经驻足的印记,这就是一道道冰川堆积物形成的垄岗。在距今约1万年以来的全新世,冰川已退到了博格达峰的核心地区。虽然和全盛时期相比,现代冰川似乎已是强弩之末,但仍然能让我们领略现实中的冰川奇景。以博格达峰为中心,分布有69条现代冰川,总面积67.3平方公里,冰面景观十分丰富,是天山乃至中国西部冰川探险与科考的重要基地。博格达峰周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和现代冰川,在中国和世界都具有典型意义。丰富的地质地貌,演绎天山由海到陆的沧桑巨变天山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也曾经历了由海到陆的巨变。地质公园内最古老的岩层——石炭系火山岩,记录了距今约3亿多年前的海洋火山喷发。火山活动虽早已停息,但火山形成的岩石,在第四纪以来天山最新的造山过程中,因网格状的裂隙系统以及高山地区的物理风化,被切割分离成诸多石柱、石峰以及各种象形山石,集中分布于公园里的马牙山东坡,又被称为“马牙山石林”,为国内外少见的、独具特色的火山岩峰丛—石柱景观。由博格达峰向北至准噶尔盆地,由于地质构造的差异,形成了由高山一极高山、中一低山、丘陵到山前洪积平原的不同地貌分带,它也控制了现代气候、土壤、植被等的自然分带。沿着这条被称为“时空隧道”的地质大走廊,可以品读天山这部“地质史书”。石门峡及天池以上的中高山—极高山,石炭系的岩层留下了断裂以及强烈褶皱等诸多的古造山遗迹。这里气候较湿润,分布着以云杉为主的森林,以及亚高山草甸草原与高山冰雪砾漠,最能体现“放马天山雪中草”的苍凉冷峻。由石门峡至林场是中—低山,这里的基岩主要是2亿多年前二叠系南海洋泥砂沉积地层,分布着低山草原以及烨树、杨树为主的森林。林场以下至三工河河口,是由侏罗系含煤地层构成的丘陵,这些含煤的岩层原本是1亿多年前天山最早的造山运动后,在山前盆地里堆积的湖泊与河流沉积物。当时有大片的森林繁衍,从而在岩石里留下了丰富的古植物化石,并形成了煤层。在现今的大陆干旱气候影响下,这些煤层极易发生自燃,从而在这里形成了极为奇特的火烧山与烧变岩景观。这些岩层在风力和流水的侵蚀下,还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残余孤丘、风蚀石柱等景观。由这里向下直至山前的洪积平原,均为荒漠一半荒漠带,大片的榆树林与农田沿着河谷延伸,成为荒漠中的绿洲。天山天池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据三工河、吉沿坚等处的岩画反映。可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游牧民族在此活动股浓这里是哈萨克族聚居地。浓郁的民族风情,使这里的自然风光更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鬼力。“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伺事不重来?”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感慨瑶池盛宴的不再。然而今天,天山天池地质公园的建立,将为更多的行者游客,带来更丰富精彩的自然与科学盛宴。(2009.1.6,地质勘查导报,7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