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成果专家点评

浏览次数:691  发布日期:2009-01-24  分类:综合
突出创新 紧扣需求 体现权威刚刚召开的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地震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对入选项目逐一进行点评。专家们一致认为.在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家的种种努力中,充分彰显了地质学家的责任和良知。  特别进展奖点评“5·12”汶川地震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快速反应与调查研究“5·12”汶川8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专家在第一时间奔赴震中地区,开展地表破裂与地震地质灾害调查;最先分析并发布发震动力学背景。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下,系统开展地震科学钻探选址、活动断裂与地震变形观测、地应力测量、地质灾害地面调查、堰塞湖与水工环综合评价等多学科调查研究;6位专家参加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2位专家参加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工作。编辑出版《汶川地震灾区地震一地质灾害图集》,组织召开了汶川地震动力学分析研讨会,为震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代表中国地质代表团应邀作汶川地震、地震科学钻探、地表破裂等学术报告.组织汶川地震大型展览。策划并组织申报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于2008年11月开工.成为世界上响应地震最快的地震科学钻探工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参加汶川地震科学调查研究的科学家共80余人,来自院本部、地质研究所、地质力学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示了科学家追求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面貌,向国家和人民上交了一份合格答卷。十大进展奖点评1.大陆俯冲带的流体及变质化学地球动力学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及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地质研究所张泽明研究员等在科技部“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下,证明大陆俯冲带的深部流体是高氧度的富硅酸盐超临界流体,揭示超高压条件下超临界流体一矿物(岩石)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不活动元素发生迁移和金红石的Nb/Ta发生分异.提出俯冲到地幔深处的超高压榴辉岩是地球内部高Nb/Ta比值的物质源区,为大陆深俯冲的壳幔相互作用和物质循环提供了流体和变质地球动力学的依据。在国际期刊发表20余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广泛关注。 2.植物中硅的矿化作用硅同位素示踪研究硅同位素研究深入到水稻这种“民以食为天”的大事,可谓大有可为。丁悌平研究员团队在科技部“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首次采用硅同位素示踪新技术,研究浙江水稻和竹中硅矿化的矿物、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分析硅矿化形成机制对植株发育的影响及环境响应。发现植株吸取硅过程和沉淀过程均存在硅同位素分馏,并提出两种分馏定量模式与参数。研究得出植物内土壤中提取的硅主要是正硅酸,被动吸收是主要吸收方式。蒸馏作用是植物中硅迁移的主要动力和硅沉淀的主要机制。 3.庐—枞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找矿专项资助下,利用地震、重力、磁力、大地电磁、地质构造和年代学对庐-枞火山岩铁硫矿集区结构及成矿深层过程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揭示了矿集区地壳精细结构,发现罗河铁矿之下地幔岩浆流体上涌通道及郯-庐断裂深切地幔,揭示不同深度构造层和界面的深度及罗河铁矿体的反射地震特征,获得地表、深部、壳/幔边界不同深度的结构影像,为成矿机理和环境提供了全新的深部诠释。庐枞矿集区立体探测实验在思维和技术路线上都具有集成性和创新性.对东部成矿作用机理研究和深部找矿勘探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4.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含胚胎骨骼恐龙蛋的发现首次确定恐龙蛋与恐龙种属的亲缘联系。地质所季强研究员团队在科技部“973”课题资助下,在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红层中发现含胚胎骨骼恐龙蛋化石;通过对该恐龙蛋内胚胎骨骼的研究.提出它们处于不同发育阶段,但明显具有窃蛋龙类(ovlrap—toromu血n)的特征;通过对胚胎骨骼的度量和对比及分支系统分析.确定它们属于广东河源发现的黄氏河源龙(Heyuannia  huan-gi_)。相关研究深化了对窃蛋龙类分类的认识,揭示出Macroolithus yaotunensis恐龙蛋实际是窃蛋龙类所产的蛋。5.多目标地质调查中有机物分析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研有机物测试技术体系达到国际水准。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饶竹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基于多年的研究基础和实际应用效果.采用新的样品处理技术和方法.建立了挥发性卤代烃和苯系物、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物的系列分析方法,提高了测试灵敏度,培养了地质调查有机分析测试灵敏度,培养了地质调查有机分析测试骨干队伍,对多目标地质调查、地下水污染调查等项目实施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2008年参加国家标准《水质组胺等五种生物胺的测定》、《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的起草和验证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6.阿尔金山东段铁矿找矿新进展(略)7.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研究的新进展“经典”的秦岭地层不再经典,随着一系列疑难地层的化石发现,秦岭地层时代序列得以重新厘定。王宗起研究员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近年来在秦岭哑地层宽坪群发现奥陶纪化石,在耀岭河群、郧西群发现石炭纪化石,在三花石群、碧口群发现泥盆纪化石,在大巴山洞河群发现晚古生代化石,并获得可靠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将南秦岭志留系及相伴下古生界厘定为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增生杂岩,否定传统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地层的认识,为秦岭造山带构造格架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8.我国南方陡山沱组八辐射对称后生动物化石的发现 晚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突破性成果。地质研究所尹崇玉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在贵州江口陡山沱组地层中发现保存完整的早期后生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确立陡山沱组存在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表明我国庙河生物群与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相当。在峡东震旦系标准剖面陡山沱组发现具刺疑源类、管状化石带和有饰天柱山藻,为我国晚新元古界地层与国际标准剖面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9.华北地区第四纪标准地层研究地学界高度关注的更新世“泥河湾层”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宗祜院士、刘海坤研究员及科研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查明了泥河湾地区上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的岩性、岩相生物组合及沉积环境等特征,厘定了下伏地层红色建造,恢复了岩相古地理,为该区古生物、古人类、古环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确定阳原盆地东部南缘断裂位置,查明许家窑遗址一带地质结构与火山灰层的分布,为许家窑组底层单元的确定及其与泥河湾组的关系奠定了岩石地层基础。10.岩溶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成效显著。岩溶地质研究所蒋忠诚研究员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下,选择广西平果果化、马山弄拉、环江古周峰丛等3个石演化严重地区,通过开发岩溶泉、修建水柜、合理调蓄与利用岩溶水及综合治理,重建良好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发展土壤保护和水一土匹配技术,合理选种植被及培植生态产业,发展火龙果等种植,引种牧草发展畜牧业,为石漠化治理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2009.1.15,地质勘查导报,2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