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浏览次数:628 发布日期:2011-05-20 分类:各省总站 一、组织机构基本情况 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 以下简称总站 ) 于 1990 年 10 月在其前身北京市水文地质总站的基础上正式成立。 1991 年初,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改名为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和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三)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队,并实行院、队、站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2008 年 7 月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和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分体运行,到 2010 年初完全独立运行。目前,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实行二者一体的管理体制。总站下设总工办、项目管理办公室、动态监测室、水资源研究所、地质环境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地面沉降研究中心、化验室等部门。拥有顺义区天竺地面沉降监测中心、朝阳区王四营、来广营、昌平区八仙庄、顺义区平各庄、通州区张家湾和大兴区榆垡七个地面沉降监测站,以及廖公庄均衡试验场、西黄村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场等一批野外监测与试验研究基地,以及分布于北京市平原区立体分层的地下水位、水质监测网。 2010 年总站人事变动后,叶超任站长,刘久荣任总工程师。 总站现有在岗职工 88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77 人,包括教授级高工 4 人、高级工程师 13 人,工程师 44 人。总站现有软硬件设备 400 多台套,主要为交通设备,监测、化验仪器,计算机、打印机、信息系统与绘图软件等。 二、监测网建设情况 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拥有包括地下水位监测网、地下水质监测网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在“十二五”期间还将建设活动断裂监测网。 (一)地下水位监测网 早在 1956 年开始,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就在城近郊区建立了地下水位监测网。 1959 年,监测范围扩大到 8 个郊区县,并在郊区县建立了分站,地下水位动态监测井达到 558 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监测网发展迅速,到 1983 年,全市监测井数达 752 个。后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大量的监测井被破坏或干枯,监测井数量逐渐减少。 2004 年以来,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和中国地质环境检测院的支持下,北京市作为国家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在地下水位监测网站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北京地下水位监测网覆盖范围为北京市平原区,面积 6528 km 2 ,共有地下水位监测井 635 眼。按地下水类型分为 : 潜水监测井 257 眼,承压水监测井 359 眼,基岩水监测井 17 眼,泉水 2 点。按监测方法分为人工监测 300 眼,自动监测 335 眼。自动监测井每小时监测 1 次,每天定时自动发射一个监测数据。人工监测井每 5 天监测 1 次。 (二)地下水质监测网 北京市的地下水质监测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在 1973 年 3 月,北京召开了第一届环保会议,会后在市三废办公室领导下,由原地矿局水文队、市卫生防疫站、市自来水公司三家单位,在以往水质工作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城近郊区地下水质监测网,由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监测,并提交年度监测报告。当时,水质监测网仅覆盖城近郊区约 1100km 2 ,监测井为 212 个,每年在枯、丰水期分别采样监测,监测指标为总硬度、氨氮以及酚、氰、汞、砷、铬五毒等指标。通过逐年完善 , 监测网在 1980 年覆盖了全市平原区,控制面积为 6540km 2 ,监测井增至 564 个,并增加了多项监测指标。 2007 年 -2009 年,在北京市领导的关注下,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共同立项开展“北京市地下水环境监测和初步整治项目”,在对已有监测井进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新建了一批区域地下水分层监测组井和重要污染源地下水监测井,使水位监测井和水质监测井相互结合,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 目前,在平原区范围内共有地下水质监测井 1182 个,其中区域监测井 822 眼,污染源监测井 360 眼。区域地下水质的监测指标包括一般地下水监测指标: PH 值、 NO 3 — N 、 NO 2 —N 、氰化物、汞、砷、铬 ( 六价 ) 、氟化物、放射性等共 27 项和有机物监测指标 : 苯系物、氯代烃两大类。污染源监测井的监测指标包括一般地下水监测指标 : K 、 Na 、 Ca 2 、 Mg 2 、 NH4 、 HCO 3 - 、 CO 3 2- 、 Cl - 、 SO 4 2- 、 F - 、 NO 3 - 、挥发性酚、氰化物、硒、碘化物、铅、 PH 值、电导率、汞、砷、铜、锌、铬等 37 项;有机物监测指标 : 一氟二溴甲烷、对溴氟苯、氯乙烯、氯仿、四氯化碳、甲苯、四氯乙烯、氯苯、苯乙烯、溴仿、二氟联苯、六氯苯、苯并( a )芘、总滴滴涕等。 监测频率为每年枯、丰水期各监测 1 次。 (三)地面沉降监测网 地面沉降监测、研究及防治工作历来受到北京市各级政府的重视, 1990 年建成了北京市第一个地面沉降监测站 — 八王坟地面沉降监测站。为研究北京市东郊地区地面沉降形成机理、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 1998 年由于修建四环路被中止。为应对北京市地面沉降的严重形势,于 2002 年开始建设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到 2008 年建设完成了覆盖全市沉降区集地下、地表、空中于一体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由地面沉降监测站网、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 GPS 监测网、地下水位监测网和 InSAR 监测和地裂缝监测站六部分构成。 地面沉降监测站网由天竺、望京、王四营、八仙庄、平各庄、张家湾、榆垡七个地面沉降监测站构成。地面沉降监测站埋设有基岩标、分层标、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孔隙水压力监测孔等设施,主要用于监测地面沉降在垂向上的变化情况,并对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进行监测和分析。监测数据采用自动采集、网络传输。站内各类监测设施每 12 小时自动采集一次监测数据。 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是本市地面沉降监测的主要手段。监测网覆盖了北京平原主要沉降区,包括北京昌平、顺义、通州、朝阳、海淀、东城、西城、丰台、房山、大兴等十个区。联测了玉渊潭西参考点、天竺、望京、王四营、八仙庄、平各庄、张家湾、楡垡七个地面沉降监测站以及大量的一等水准点,一等水准测量线路 3500 km 。 地面沉降 GPS 网用来监测地面沉降的变化。北京市用于专门地面沉降的 GPS 监测点 114 个,分别位于顺义区、海淀区、大兴区、通州区、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丰台区、房山区、昌平区,各点点间相距 2 ~ 5 km 不等。其中 GPS 连续站 2 座,分别位于天竺地面沉降监测站和榆垡地面沉降监测站。 GPS 监测仪器为国际先进的美国天宝 GPS 接收机和卫星接收设备 此外,还利用 InSAR 技术对北京地区进行区域性地面沉降进行调查与监测。监测面积 1 万 km 2 。 天竺监测站 地裂缝监测站位于顺义高丽营镇西王路村,采用自动化仪器、人工水准点监测和 GPS 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地裂缝监测仪为 KLA-1 型地表位移遥测系统,监测频率 1 次 / 小时。水准测量网形为长方形,测量点 13 个,用于研究地裂缝的水平变形和垂直升降; GPS 监测点 5 个,用于监测地裂缝的水平与垂直变形。 三、监测装备现状 (一)运输设备 目前,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有小客车 4 辆,无其它运输车辆。 (二)水位监测仪器 自动水位监测仪为荷兰生产的 Diver 水位自动监测仪,数据采集频率为 1 次 / 小时,监测精度可达毫米级,数据测量准确,仪器运行稳定。自动监测数据发射仪包括 ZKGD2000-M 、 GWDT-2 两种类型,发射频率为 1 次 / 天,将水位数据通过 GSM/CDMA 网络发送至服务器。现有的 335 眼自动化监测井均安装了自动监测仪和发射仪。 (三)地面沉降监测仪器 基岩标、分层标: JS 型 CCD 静力水准仪 117 套。 孔隙压力传感器: BGK-4500S (北京基康) 20 套。 水位传感器 ( 差压通气型 ) : MPM426W (中美麦克) 53 台。 GPS 连续站:天宝仪器 2 台。 目前,各种仪器运行正常。 自动化监测仪和发射仪 水位自动化监测井设备安装图 自动孔隙水侧压标 多通道振弦信号采集仪 JS 型 CCD 静力水准仪 (四)地裂缝监测仪器 KLA-1 型地表位移遥测系统 1 台套。 四、信息化建设 北京市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库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库已建成,包括水位、水质数据:监测孔的基本情况(监测孔类型、井孔结构、经纬坐标、孔口标高、地面标高),历年监测数据,目前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定期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地面沉降季度监测报告、年度监测研究成果报告以及相关的地下水位动态监测报告、 GPS 数据成果报告、水准测量成果报告等;定期提交北京市平原区年度地下水环境监测报告、年度地下水资源计算评价报告。 地面沉降信息化状况:数据传输方面由一期的电话线传输改为光纤和微波传输,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安全性。编制了地面沉降网络服务器软件和地面沉降监测系统客户端数据处理软件。由地面沉降网络服务器将采集的监测数据通过宽带网络传回监测中心站,再用地面沉降监测系统客户端数据处理原始数据实现原始数据文件入库形成原始数据库,由原始库数据根据各传感器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所需物理量的成果库数据,并对观测成果数据进行图件绘制。 五、主要成果和服务 (一)每年提交的主要成果 每年 2 月提交上一年度的《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年度报告》 每年 2 月提交上一年度的《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年报表》 每年 4 月提交上一年度的《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质监测评价报告》 每月提交《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月报》,并在互联网上发布 每年 3 月提交上一年度《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计算评价报告》 每年提交《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成果年度报告》 每季度提交《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季度报告》 每年提交《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年度报告》 (二) 近十年完成的其它项目 1. “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 - 北京示范区工程 ” 项目 该项目是 “ 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 ” 的示范研究项目之一, 由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实施,项目年限为 2003 年 -2007 年。主要任务( 1 )引进 30 套地下水自动监测仪;调整与优化北京平原地下水监测网;( 2 )引进荷兰地下水信息系统 REGIS ;合作开发 REGIS CHINA ;( 3 )引进地下水模型系统 GMS5.0 (含 MODFLOW/MT3D ) , 合作建立北京平原区孔隙水区域地下水模型,为地下水人工补给和地下水开发提供最优方案。 2. 首都地区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 该项目是中国地调局下达的项目,工作年限为 2000 年 —2003 年,主要工作成果如下: 查明了工作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环境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及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地下水系统划分。并对平原区和山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客观评价了地下水环境以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水污染状况,研究地下水防护条件,并进行脆弱性分区。 提出了在平谷-顺义地区第四系孔隙水与岩溶水、西山地区岩溶水、房山地区岩溶水和拒马河冲洪积扇等地区建立应急供水水源地的建议,论述了应急供水水源地开发利用前景;在潮白河冲洪积扇怀柔两河地区应急供水水源地继续进行了工作,对水源地开采及停采后地下水位变化进行预测和评价。 圈定了永定河及潮白河冲洪积扇等地区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蓄范围,计算了调蓄库容,论证了调蓄水源,提出切实可行的调蓄工程方案。 基于组件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开发了具有数据管理、信息查询、空间分析、辅助决策以及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分析等多项功能的“首都地区地下水资源空间分析系统”。 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北京奥运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及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对解决北京水资源紧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工作成果具有实用性、公益性和可操作性。 3. 北京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 该项目共有六个子项目,工作年限为 2003 年 -2006 年。北京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项目作为我国首批正式启动的部市合作城市地质立体调查项目,是由国土资源部与北京市政府合作开展的。该项目将围绕首都发展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综合运用现代勘查技术,开展北京市辖区浅层地质结构、活动断裂及地面沉降、表层岩土体地球化学背景及污染状况调查,获取城市规划发展的综合地学信息;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及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服务;同时,优先开展奥运场馆规划区大比例尺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为奥运场馆的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决策和应急指挥搭建可视化平台。 6 个子项目包括: “ 北京市平原区新生界立体地质调查 ” 、 “ 北京市平原区工程建设层立体地质调查 ” 、 “ 北京市地热资源潜力调查 ” 、 “ 北京市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 ” 、 “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调查 ” 和 “ 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及选址地质环境调查 ” 。 4. 华北平原 ( 北京部分 ) 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 该项目是“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项目的一部分。项目编号为 1212010634104 ,工作起止时间为 2006 年— 2010 年。该项目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北京、天津、河北 、山东、河南五省市的地质环境监测站参与工作。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是该项目的参加单位, 2010 年的主要实物工作量为:水位统测 210 点次;自动监测仪运行维护 45 台;农业开采量监测点 1 处。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 水位统测 105 个点次;农业开采量调查监测 1 处 20 眼井,自动监测仪运行维护 45 台,编写了 “ 华北平原(北京部分)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 ” 报告及相应的图件。 5. 华北平原 ( 北京 )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综合研究项目 华北平原(北京)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综合研究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的项目。项目工作周期 2008 年— 2010 年。 本项目以“监测——研究——防治”的工作思想为指导,在北京市建成覆盖整个沉降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站网, GPS 监测网,地面沉降专门监测点网,分层地下水位监测网的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网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分层标、 GPS 、人工水准测量、 InSAR 监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监测工作,实时监控北京市地面沉降发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获取各种监测数据,土工试验成果数据等基础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原理,由浅入深的开展地面沉降机理研究,进行地面沉降模型建设,提出地面沉降防控区划的建议,提出控制地面沉降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为制定地面防治法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保障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北京市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同时为北京市防灾减灾措施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为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六、法制建设 北京市水文队(总站)和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分体运行以后,北京市水文队(总站)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新的制度体系。 2010 年,结合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各个相关部门起草完成了业务范围内的制度。初稿已经编制完成,目前正在征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建议。 2011 年将出台制度汇编。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