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我们的主战场

浏览次数:452  发布日期:2009-05-15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提  要    “‘5·12’大地震中,在对灾区进行拉网式次生地质灾害巡排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工厂、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没有经过地质环境评估,有建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有建在地质结构复杂,不稳定的断裂带上的,有建在环境十分脆弱的区域内的……由此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造成了巨大损失,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深思的教训。我们一定要汲取教训,无论是灾后重建,还是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要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和基础性作用,要让灾区经济发展和地质环境能够和谐相处。从这个角度来说,灾后重建才真正是地质工作的主战场!”——2008年10月震区地质灾害巡排查结束后,四川省地调院院长岳昌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        5月10日,记者再次走进承担全省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四川省地调院,就“灾后重建才真正是地质工作的主战场”的话题展开采访。 再访鄢毅、付小方、王军、陈倩……,那一批震后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地质工作者。一年来,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院长岳昌桐说:“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势如破竹的灾后重建的大潮中争分夺秒。”1. 采访对象:四川省地调院副总工程师鄢毅及其团队新闻回放:2008年10月前,鄢毅和他的团队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都江堰10个山区乡镇73个行政村实施震后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对威胁群众生命安全、重要基础设施、风景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制定了防灾预案、填写防灾明白卡及避险明白卡,制定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并协助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完善和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对其中291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了防灾预案,共向政府发放预案291份,防灾明白卡291份,向灾民避险明白卡1965份。完成了都江堰市79处山区过渡安置点和142处灾民临时安置点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全省震区率先开展永久性安置点工作,完成了69处永久性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都江堰市成为全省震区灾后永久性安置点重建样板立下了汗马功劳。半年多的超负荷、超强度的工作让鄢毅的身体严重透支。鄢毅至今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在一次工作中,自己晕倒在途经的一处半山上的丛中。         “那天天气特别炎热,地形十分陡峭,我们在荆棘从生的山坡艰难爬行。忽然,一阵头昏目眩,我就倒在了地上,半个多小时后才苏醒过来。那一回,命都差点贡献给灾区人民了,那段时间,工作完全是靠着意志来完成的。”新闻现场:2009年5月10日,鄢毅和他的团队同样在加班加点地忙着一件事——《地震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补充技术要求》的制定。鄢毅给记者的采访时间仅有半个小时,因为作为指导震区地质灾害详查的纲领性规范实在太重要,太紧急,为了尽早完成《地震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补充技术要求》,鄢毅和他的团队一月来,基本天天晚上加班到深夜。据了解,“5·12”大地震造成44个地灾多发县灾害隐患1.3万处,39个极重和重灾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超过8000处,加快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对涉及到对老百姓和工矿企业可能带来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抓紧实施治理,以及对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到的1.8万多户实施避险搬迁安置已是迫在眉睫。“现有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规定》侧重于在减灾防灾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上。而正在制定的《地震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补充技术要求》则是更侧重于服务灾后重建,可为国土资源整治与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基础地质依据。”鄢毅向记者介绍。鄢毅说,根据中国地调局的安排,2009年~2011年,四川将对都江堰市、彭州市等16个县(区、市)展开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因此,作为指导震区地质灾害详查的纲领性规范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我们力争在5月下旬完成《地灾详细调查补充技术要求》,为纪念“5·12”一周年献礼。新闻回放:        2008年6月11日,唐家山堰塞湖泄第二天,付小方等专家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带,踏进死亡之城北川。洪水过后,受到又一次毁灭性破坏的北川县城一片寂静,在烈日的炙烤下,散发着腐臭和消毒水的混杂气味,一团团苍蝇不时飞过。中午,在饮用水完全耗尽的情况下,付小方他们靠着咀嚼剩余的茶叶解渴,在废墟中、在崩塌的山体中寻找着致使北川毁灭的罪证——同震破裂。艰难中充满着不断发现震撼和惊喜。走出北川已是晚上8点。这是付小方等专家在“5·12”大地震发生后,参加“国土资源部汶川地震科学调查”的一个工作片断。2008年5月中下旬至7月,付小方、侯立玮等专家参加了“国土资源部汶川地震科学调查组”,他们与专家组成员一道深入汶川地震灾区,历时40余天,行程8000余千米,对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开展了围绕“汶川强震活动断裂地表破裂特征与科学钻探选址”为主题的快速野外调查。他们调查了崇州、都江堰、映秀等极重和重灾区,共400余处同震断裂和破裂地点,及时取得了汶川地震同震断裂、破裂与变形量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调查专报向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进行汇报和汇总,成果对地震形势的判定、发震的机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初步选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钻选区。2008年7月13日,“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得到温家宝总理批准。为了选址论证,受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筹备组的委托,7月中旬,付小方、侯立玮教授再次深入都江堰XX乡,开展完成了选址地1∶5000地形测绘和地质填图,并向筹备组提出了在都江堰XX乡开展首期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选址初步方案及建议。2. 采访对象:四川省地调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付小方新闻回放:        2008年6月11日,唐家山堰塞湖泄第二天,付小方等专家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带,踏进死亡之城北川。洪水过后,受到又一次毁灭性破坏的北川县城一片寂静,在烈日的炙烤下,散发着腐臭和消毒水的混杂气味,一团团苍蝇不时飞过。中午,在饮用水完全耗尽的情况下,付小方他们靠着咀嚼剩余的茶叶解渴,在废墟中、在崩塌的山体中寻找着致使北川毁灭的罪证——同震破裂。艰难中充满着不断发现震撼和惊喜。走出北川已是晚上8点。这是付小方等专家在“5·12”大地震发生后,参加“国土资源部汶川地震科学调查”的一个工作片断。        2008年5月中下旬至7月,付小方、侯立玮等专家参加了“国土资源部汶川地震科学调查组”,他们与专家组成员一道深入汶川地震灾区,历时40余天,行程8000余千米,对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开展了围绕“汶川强震活动断裂地表破裂特征与科学钻探选址”为主题的快速野外调查。他们调查了崇州、都江堰、映秀等极重和重灾区,共400余处同震断裂和破裂地点,及时取得了汶川地震同震断裂、破裂与变形量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调查专报向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进行汇报和汇总,成果对地震形势的判定、发震的机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初步选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钻选区。        2008年7月13日,“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得到温家宝总理批准。为了选址论证,受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筹备组的委托,7月中旬,付小方、侯立玮教授再次深入都江堰XX乡,开展完成了选址地1∶5000地形测绘和地质填图,并向筹备组提出了在都江堰XX乡开展首期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选址初步方案及建议。新闻现场:2009年4月24日,付小方在办公室接受采访。采访,从她的电脑里的千余张照片说起。照片里反映的内容,大部分是2008年“5·12”大地震后至2009年4月23日在野外调查中,拍摄的同震地表破裂构造以及地貌的改变的记录。“5·12”调查的照片是付小方的宝贝。她说,这里面有很多是“非常珍贵的资料”,有的只有在教科书里才会见到,有的连教科书里也没有。最令人感到惊叹的是,对于每一张照片,她不仅能准确地指出照片所反映的地质现象以及对地质现象的解释,而且,每张照片拍摄的环境变迁、时间、地点都记得一清二楚。面对记者的疑问,付小方平静地说,地震前20多年川西高原的野外调查以及多年对龙门山造山带的研究,让她把这片山山水水深深地印在大脑中。地震后,她和队友们沿着北川-映秀断裂带、安县-灌县断裂带、茂县-汶川断裂带、平武-青川断裂带,一路追索,一路思考,一路探究,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大量珍贵地震资料记录下来。“这张是记录都江堰虹口乡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发育的同震地表破裂的照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首钻点就在这个带上。现在该钻点已经钻进700多米,穿越了大小断层60多个。”“这是被媒体上称为最牛的小学,学校建在灌县-安县断裂南段,以缓倾角度的逆冲作用为特征,和映秀—北川主断裂带相比,它的性情就温和多了,试想,如果把这所学校修在北川主断裂上,它还能称最牛的学校吗?”      “这张是被山体崩塌掩埋的安县高川乡大竹坪村,巨大的岩块下面掩埋着全村近300人,带路的老乡告诉我,全村只有一人幸免于难。地震时,山体受到瞬间强大的垂向逆冲作用,山体瞬间崩裂,崩塌体高速弹射抛置近几百米,瞬间掩埋了曾经是山间盆地的村庄。”指着照片,付小方还原着大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这张是教科书上飞来峰的现实版,这块长着树林的土堆是从200多米外对面的山上‘飞’过来的,中间还隔了一条小河。这些都是教科书里才有的地质奇观。”地震留给我们的,除了惨烈的损失之外,还有大量珍贵的地震地质资料。如何尽快和最好地利用这些资料,推动地震地质研究深化发展,是地质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由于要对区内主要同震断裂构造重点开展野外观测,在“5·12”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付小方他们还得继续进行野外调查。这样的工作,又会对她的双腿进行考验。半年前,同样在一次野外调查中,她的腿意外受伤,至今还没有痊愈。“明后天的这两天周末,我们还要到卧龙耿达一带进行野外调查。”结束采访时,付小方平静地说道。3. 采访对象:四川省地调院水工环中心、遥感中心新闻回放:“5·12”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调院同时从天上、地面展开工作。2008年5月15日上午10时30分,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一架飞机完成了灾区首次航摄任务。中午12时,数据被紧急送到四川省地质调查院遥感应急解译小组,在中心主任王军的带领下立即投入战斗。次日完成的影像图显示,都汶路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抢修通的。遥感影像图和解译资料迅速摆在了决策者的面前。根据解译成果,国务院四川前线抗震救灾指挥部当机立断,果断调整救援方案:原计划通过公路交通挺进汶川县城的方案调整为通过直升飞机进行救援。同时要求相关部门迅速查明西进汶川的路况。        5月15日,唐家山堰塞湖被四川省地调院遥感应急解译小组发现。随即,写有唐家山堰塞湖的影像图和电子文档在第一时间送到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抗震救灾指挥部;马上,这一宝贵信息,又由国土资源部告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以及水利部,对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抢险工程的及时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到5月21日前,灾区34处堰塞湖又先后被发现……在“5·12”大地震中的应急抢险阶段,四川省地调院遥感中心被当成抗震救灾的眼睛。地面上,在副院长成余粮、副总工鄢毅的带领下,院水工环中心的陈倩一帮年轻人,对都江堰全境展开地质灾害巡排查。都江堰市的百姓都知道,在抢险救灾的紧要关头,在最危险的抗震一线,活跃着一支临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险为大地体检、为民排险的地质队伍。新闻现场:      2009年5月2日,院水工环中心的大喜日子。中心的4个小伙子举办集体婚礼。他们快乐地享受着一年来难得的幸福。1个月前,他们给自己的婚礼献上了一份大礼。3月25日~26日,院水工环中心承担,小伙子们参与的《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项目设计通过专家组评审,并以92.45分的成绩被评为优秀。此次有13个项目参与评审,共评出3个优秀,《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名列第二。 他们还不得不争分夺秒地享受幸福。因为,他们马上又要离开新娘,奔向灾后重建的第一线。今年,他们的任务十分艰巨、紧迫。北川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及南江县等4县(市)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即将在5月中旬展开。野外工作开展前的10余天,小伙子们还要在院领导彭富珏、成余粮的带领下,奔赴北川、平武等地,与地方政府进行工作沟通、衔接。 肯定的是,2009年~2011年的3年中,新人们还会是聚少离多。按照工作计划,他们将在3年内完成处于极重灾区或重灾区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等16个县(区、市),面积共计44211平方千米的地质灾害详查。我们的工作是直接为工作区的生产生活服务,项目成果将直接为工作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国土资源整治与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基础地质依据。”新人廖伟对记者说:“在灾害重建进入关键时期,顾大家,舍小家是应该的、值得的。” 同样,由于在抗震救灾期间的出色表现,院遥感中心在业界内外名声大振。“我们不仅是抗震救灾的眼睛,我们还是灾后恢复重建的眼睛。”5月11日,遥感中心主任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一分、每一秒,同样对王军显得尤其宝贵。4月,中心承担绵阳-茂县新建公路的工程地质遥感解译。5月12日,他将把阶段性成果——绵竹-茂县新建公路的遥感影像图和1∶1万的工程地质遥感解译成果提交给绵阳政府。“绵竹至茂县公路是成都及其以北的德阳市、绵竹市至阿坝州的公路通道,该项目对德阳市、阿坝州的灾后重建,尤其是对旅游事业的恢复意义重大。通过本次工程地质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验证,为路线方案比选和勘察设计工作提供基础地质资料。现在,我们是通过倒计时来确定每一天的工作,保证在6月15日前提交最终成果。”王军说。之前,王军和他的团队已经为交通部门完成映秀-汶川的高速公路、彭州-汶川新修公路等两条交通要道的遥感解译。为电力部门完成映秀-汶川沿线高压线路的遥感解译。完成了为院水工环中心即将开展的北川、都江堰市、平武、南江4个县市的遥感解译。采访结束时,记者突然明白了“灾后重建才真正是地质工作的主战场”的另一深刻寓意……                                                                                                      (作者: 范 玲 喻秦军 本报记者 罗会 编辑:华 明 王宏坤)                                               转自中国矿业网 2009年05月14日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