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原大地做一次“体检”

浏览次数:487  发布日期:2009-06-19  分类:专业领域/农业地质
记者周强 通讯员祝贺报道:2003年11月26日,国土资源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协议。河南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作为负责项目实施的单位,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将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为主,水地球化学调查、遥感调查为辅,摸清河南省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地球化学质量状况。 获取“海量基础地学数据” 安全农产品的源头是清洁的土地,只有清洁的土地才可能产出安全的农产品。此次农业地质调查就是对河南土地质量的一次全面“体检”。 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土壤调查面积9.4万平方公里,地表地下水调查面积1.8万平方公里。共采集土壤、岩石、水、农作物等各类样品84822件,获取各种测试数据共320多万个,编制深浅层异常、土壤元素表生富集系数、评价方法、土壤质量评价各类图件800多套,同时编制了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评价方法图册、深浅层地球化学图册、深浅层异常图册、土壤中元素表生富集系数图册、土壤质量评价图层、杞县图册等系列图层共8本,以及阶段性成果图册和农业地质成果展示图册。 “体检”让河南省清楚地掌握了中原大地的土地质量状况。调查发现,河南省黄淮流域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82%以上的平原和丘陵区土壤质量达优良级,是农业生产的适宜场所。这些地区可以通过进一步详细的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建设不同类型的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土壤较为肥沃,二级以上土地面积占42%以上,中等肥力以上土地占到95%以上,且总体表现为北部黄河流域土壤肥力状况较南部淮河流域为好。根据调查结果,圈定了绿色安全土地559万公顷,优质土地298万公顷,也从生态地球化学的角度证实“中原粮仓”是“安全粮仓”。 用成果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调查成果显示,豫西、豫南基岩山区,由于岩石长期风化,微量有益元素铁、钼、锌、铜、锰、铝等逐渐迁移,在山间盆地、山前地带富集下来,形成了总面积为4.1 万平方公里的有益元素富集区。在这些富集区,不同有益元素特殊的地质背景,孕育了河南省一系列特色作物。例如灵宝苹果、洛宁烟叶、洛阳牡丹、焦作怀药、新郑大枣、信阳茶叶等, 最终形成河南省山前特色农业带。    掌握了名优特农产品的适生地质环境,并对其进行了种植区划,也就为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调整特色农业布局,发展效益农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此外,本项目还根据对黄淮平原经济区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的调查,查明了各种农作物与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相关性以及等土壤中各种有益、有害元素的组成和分布,并编制了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大量肥力元素的丰缺图和分级图。 污染土地治理修复的参考书 土地污染问题是威胁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土地污染主要原因在于原生地质条件、农药残留、矿业活动等,其中矿业活动造成的土地污染较为突出。 河南省土地污染严重地区集中分布在矿业活动活跃的西部山前地区,造成土地污染面积378平方公里。个别地方已经因土壤、水体严重污染,造成小麦、玉米以及蔬菜等农作物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直接威胁到食品安全,影响居民身体健康。调查同时发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当地的种植业习惯密切相关,灌溉水和大气降尘等非点源污染则表现出受距离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的特性。通过查明污染的成因来源,研究其污染机理和生态危害性,项目提出了土壤治理和修复的方案。通过选择与土壤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因子,将作业区内土壤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将土壤环境划分为严重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警戒和清洁等5个等级,为农业环境保护指明了目标和空间位置。 对于农业的发展,可以根据查明的土地质量、优质土地资源以及农作物适生地质环境等情况,合理调整农业区划和规划、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对于环境保护,可以根据查明的土地污染情况以及导致土地污染的主要原因, 研究制定如何减少酸雨, 提高地表水质量等环保工作的规划目标, 加大治污工作力度。而对于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可以依据查明的城郊土地污染情况合理调整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将已经污染,不适宜农业种植的土地尽可能调整为建设用地,同时根据查明的土地质量情况对农用地进行合理的分等定级。此次农业地质调查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转自国土资源网 2009年6月17日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