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为了科学利用地下水

浏览次数:531  发布日期:2009-12-18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访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杨胜元王  琴        在贵州省,由于喀斯特山地形成的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地下水已成为贵州省的主要供水水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科学评价、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如何科学防治和减轻地下水污染及其相关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为此,记者采访了贵州省地下水监测具体实施单位负责人,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杨胜元。        记者:听说《贵州省主要城市地下水监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日前通过审议,专项资金也得以落实。请您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杨胜元:10月22日,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通过会议研讨,确定从2009年起,每年由省级财政安排“主要城市地下水监测”专项经费150万元。至此,地下水监测工作正式纳入省级财政预算。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全省地下水监测工作步入了正常轨道?        杨胜元:是的,可以这么说。虽然贵州省国土资源系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并在以往工作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贵州省五个主要城市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取得了极为珍贵的监测序列资料。但由于多年来经费投入不足,无力维护和修缮,监测井孔淤堵严重,致使正常运行的监测站点数量不断减少、监测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不断降低,全省兼具资源与环境保障作用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十分落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现在,有了专项资金的保障,我们将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加强城镇地区地下水质和污染调查监测及地下水开采区的动态监测工作,健全和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改进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这些工作都将使地下水监测这项公益性地质工作步入正常轨道。        记者:监测结果显示,贵州省地下水资源现状如何?        杨胜元:贵州山高谷深,地下水是农业和工业的命脉。但目前我省的地下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贵州城镇和工矿建设初期及开发过程中忽视了地质环境保护,尤其是水环境的保护,导致了一些地段的地下水体遭受污染,局部地段甚至到了严重地步,严重影响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如,有的地段地下水,牲畜饮了会致死;有的地段的地下水,导致区域肠道感染病例逐渐上升;有的地段因地下水受到污染,灌溉农田后出现粮食中有害成分超标……不仅如此,由于个别城市某些地段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水位呈明显下降趋势,导致岩溶塌陷,危机房屋、农田及生命线工程安全。更为严重的是,地表污水因此渗入地下含水层,由此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记者:专项经费配备后,全省的地下水监测工作将如何开展?         杨胜元:专项经费配备后,我院作为具体实施单位,将更加增强责任意识,在继续开展五个中心城市地下水环境监测基础上,逐步完善全省地下水监测体系;借鉴国内成功经验,在省内启动地下水开采动态自动化监测示范试点工程,建设高水平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在保证常规监测、维护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由传统的人工监测向自动化监测的更新;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库并展开集成研究、及时编制城市地下水水情通报,年度地质环境监测研究报告等,从而拓宽服务,把地下水监测数据成果化、信息化,以便于更多的部门、更多的人们所了解。        记者:地下水监工作常态化,将在合理开发地下水方面起到哪些作用?        杨胜元: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公益性技术工作,地下水监测可以实现对全省城市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控和实时监控,可以为各级领导、主管部门以及其它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地下水动态信息;开展地下水资源分析和预测预报,为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以及科学防治地质灾害、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基础支撑。为保障人民健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地质服务,从而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转自国土资源网 2009年12月15日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