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突破水资源瓶颈浏览次数:565 发布日期:2009-12-29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勘查研究表明,水资源总承载能力达每年13.35亿立方米 记者范宏喜 王文昭 党学亚报道,12月18日~19日,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完成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研究》在西安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鉴定。研究成果表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地表水资源总承载能力每年为13.35亿立方米,合理开发联合调度地表水和地下水,可满足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中长期规划用水需求。 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参加成果汇报会并转达了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对这一重大项目的关心、支持和对广大地质工作者多年来艰苦努力、勇于创新的关怀和问候。 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初具规模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水资源已成为能源基地建设的一大瓶颈,并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根据国土资源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协议,《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研究》,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从2005年开始,10家地质勘查单位和科研院所的近500名工程技术人员,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系统对这里的地下水资源量及其赋存规律进行勘查研究,并评价了33处水源地,查明了地下水开发对植被生态以及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提出了地下水开发与保护对策。 勘查研究表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采水资源总量每年为10.35亿立方米,现状利用量每年为2.16亿立方米,可利用潜力每年为8.19亿立方米。新探明水源地20处,探明水资源量每年5.44亿立方米;核查已有水源地13处,核查水资源量每年3.59亿立方米。 在勘查研究过程中,确立了地下水位埋深与植被生态间的定量关系,确定了影响植被生态的地下水位埋深值。提出了保障生态、水资源和采煤安全的“三带”高度,并将采煤对地下水资源影响程度划分为四个不同等级,确立了近期“保水采煤”和远期“煤水共采”的开发原则。开展了不同地下水开采方法的原位试验和对比研究,改进了集水构筑物的施工工艺,提高了傍河型水源地的取水效率。对地下水系统抗污染性能进行了分区,对能源基地地下水污染趋势进行了预测,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的水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了14个水源地地下水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研发了风沙滩地区地下水优化开采管理模型和研究区地下水-地表水—煤矿疏排水的联合调度模型,为能源化工基地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样处于举足轻重的基础地位。 陕北广袤大地之下,煤、原油、天然气、钾盐等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开发前景广阔的重要能源接续地。然而,要在当地建设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倘若没有足够的水资源保障,不解决当地异常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研究成果,不仅破解了那里的水资源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以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为核心,解开了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个在许多地方往往是解不开的疙瘩。例如,近期“保水采煤”和远期“煤水共采”的原则,就是“鱼肉”与“熊掌”兼得的颇具创意的方案;而它建立的地下水-地表水—煤矿疏排水的联合调度模型,也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期待这个历时4年、凝聚了10家地质勘查单位和科研院所近500名工程技术人员心血的地质成果,能很好地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编后 转自国土资源网 2009年12月28日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