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的地质环境保障“有尊严”的生活浏览次数:370 发布日期:2010-03-12 分类:综合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地质环境保护 2010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最振聋发聩的名句莫过于“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幸福和尊严的基础是安全,让人民过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必然离不开地质环境的安全。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在聚焦民生话题中,特别关注到了地质环境保护问题。 政策支持加科学论证 是防治人为造成地质环境问题的良方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庆军关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的建议,代表矿产资源产地干部群众比较普遍的观点。 他例举的实例是作为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和6个煤电基地之一的安徽省华南华北煤炭矿区。由于 50多年大规模的开采,这个矿区已经形成了250多平方公里的塌陷区,塌陷面积每年以3万多亩的速度递增。 煤炭开采引发的塌陷区,是人为造成地质灾害之一。主要耕地分布区的黄淮平原,付出了地质环境的沉重代价,水土流失,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降低、地面建筑和道路受损严重还有煤矸石、粉煤灰带来的二次污染。 张庆军深感问题的严重,他在议案中提出,国家应对采煤塌陷区治理给予特殊政策支持,两淮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纳入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总盘中统筹考虑。 在议案中,张庆军具体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妥善解决塌陷区土地问题,据实核减耕地保护指标。二是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投资总盘中统筹考虑。 三是加大对塌陷区村庄搬迁的政策支持,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四是明确塌陷区综合治理资金筹措渠道,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他特别建议国家在资源税的改革中,既要考虑资源补偿、地质勘查资金,也要统筹考虑矿山企业在矿山治理、土地复耕、环境治理上的需要,统一资金筹措渠道和标准,明确和落实治理资金来源。 21世纪中国,城市化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但是,城市不是拍脑袋就能建成建好的,一个不科学的城市,影响的,原不止是城市生活的质量,还有它的安全。因此,城市的建设非常需要地质先行。 提出这样观点的是来自九三学社的全国政协委员。在题为“关于开展城市规划区地质环境工作”提案中,委员提出,我国过去的城市建设是在老城基础上改造发展的,缺少前期地质勘查,存在地质环境问题较多。比如西安由于几十年无节制的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千年古城不知不觉中已经变矮,地面沉降达158平方公里;地面沉降、污水外溢、海河汛期排洪不畅,已经成为天津重要的自然灾害;40年来,上海市已经因地面沉降直接经济损失达189亿元。有些城市因矿定市,由于前期未开展详细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价,造成地面塌陷、地裂缝、含水层破坏等问题很突出。尽管我国在上海、北京、天津、甘肃、海南等省份的部分城市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已经完成。广东、湖北、山东、江苏、山西等省区相关工作也已启动。但还有相当多的省市还没有真正动起来。 为此,委员建议国家加大对全国主要城市规划区地质环境工作的指导,开展多参数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开展城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和工程地质调查评价,为规划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地下水空间开发利用提供所需的地质背景资料;开展城市隐伏活动构造等地质灾害调查和地壳稳定性评价,为城市建设和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地质保障;开展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背景、污染状况和环境容量调查,查清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和污染现状,为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开展城市地质资源的综合调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程度。 让“防”的工作永远走在灾害发生之前 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1月13日海地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不到两年,全球竟然发生三次破坏性极强的特大地震。地震灾害如此“扎堆”,对人类的抗灾能力提出挑战。我们怎样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很多代表委员都提出,必须把预防的工作做足。 全国政协委员、人资环委委员、中科院院士杨文采在提案中提出,随着地震活跃期的临近,重点城市应提高房屋抗震等级。 他提出,经过30余年的相对平静期,目前我国华北地震活动性呈增强趋势。因此,及早检查与加固城市低抗震等级楼房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目前北京市仍有部分楼房不符合现今抗震要求。1976年唐山地震后,产权属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楼房基本上得到加固。而因财政缺乏,产权属市房管局的楼房大都没有加固,留下隐患。他认为,把建300公里高速公路的资金用于安定600万居民的民心,预防可能发生的巨大损失,是很合算的。各级政府关心民生问题,应把位于地震带上的低抗震等级楼房的加固工作列入政府资助范围。具体来说,建设部对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西安、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等8~10个城市的低抗震等级老楼房进行调查评估,提出加固立项建议,由财政部给予专项支持。其次,老楼房抗震加固的经费由中央与地方政府以1∶1比例共同负担。与此同时,修订新的大城市建筑抗震等级,严格检查审核制度,坚决取消近年来为追求美观而风行的垮桥式悬空高楼建筑设计。 与杨委员观点接近,民革中央的提案建议,要尽快在全国范围进行地震风险评估,高烈度区尤应禁止建学校等人员密集性建筑物。 “纵观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水平,目前关于地震的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确实没有有效手段。”民革中央在提交全国政协的大会发言中指出:坐等地震预报,无异于画饼充饥。即便地震预报的准确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强震袭来时巨大的财产损失仍不可避免。因此,努力减少强震发生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害才是关键。 为此,委员建议,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震风险评估,尤其需要在我国主要地震带的人口密集区展开此项调查。评估内容共9项。其中包括全国主要地震分布带,发震断裂带分布;全国地壳运动趋势特征;城乡不同地段在地震发生时不同震级下的可能烈度分布等指标。“对于高烈度区而言,尤其应重新审核已有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并最终作出区域地震发生风险的总体评价。” 避免在地震活动带建设危险工程,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目前对付震灾最有效的手段,委员在建议中提出“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在于不管地震的发生是否有预报,都可以大幅度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应尽快实施。” 地震灾区的生态重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黄润秋在自己的提案中称,四川灾区重建工程中,94.3%的项目已经启动,灾后重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完成。目前,地震灾区“后灾后重建”的情况更应该引起关注。 他所说的“后灾后重建”问题,就是灾后重建中的生态重建等问题。这两年的灾后重建主要是经济建设的重建,是硬件条件(包括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的建设。但是对于灾区,重建工作的重点,不止硬件一个方面。生态、地质、社会等方面的重建,需要长期的关注,远远不是两三年的时间能够完成的。 汶川地震本身发生在自然环境本身比较脆弱的地方,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有的水平。他希望应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灾区第二阶段重建工作的重点。“我也希望不仅是受灾的地区,包括西部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也应该得到重视和维护”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更好的预防,也许是“从娃娃抓起”的科普教育。认识到这一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提出,防灾减灾知识应纳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中。 把立制度定规范当成主要抓手 很多代表委员认识到,地质环境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日之功,必须要从法律规范上下功夫,只有立好规矩,地质环境的保护才能发挥长效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烈荣的观点更加明确,他在提案中大声呼吁,要实行地质环境论证制度。 他说,当前大规模工程建设方兴未艾,已成为巨大的外部压力,影响和改造地质环境。在城市规划布局和工程选址、建设过程中,因对地质环境条件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受到地质灾害威胁或诱发新地质灾害现象越来越多。上海、杭州、北京等城市地铁施工出现的坍塌事故,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在建高楼整体倒覆,重庆武隆、甘肃兰州、贵州凯里等城镇和公路建设过程中开挖边坡造成的重大滑坡灾害,三峡库区巴东县从一个滑坡迁到另一个滑坡,四川丹巴县城扩建导致的巨大滑坡险情等,都是典型事例。平原区,大规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时在短期内不易发觉,但长期后果严重。 “编制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选址之前开展系统的地质论证,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他介绍说。他建议,尽快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上升为地质环境论证制度,并作为城镇规划审批和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的前置条件。他希望一是在修改《土地管理法》时,增加地质环境论证制度内容。二是通过地质环境立法,明确地质环境论证制度。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但三峡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库蓄水后,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 为此,农工党中央提案建议加快研究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该提案建议,要加快推进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编制及实施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库区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库区的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统一起来,着力研究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和三峡工程安全有效运行的管理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建设问题,进一步加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创新和完善相关机制,不断加大对库区的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和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抓紧推进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编制的步伐,确保规划尽快审批和实施,为三峡工程后续工作管理有序展开奠定良好基础。 用科技力量解地质环境之忧 在污染排放造成地表环境压力巨大的今天,科学技术是人们能够期待解决问题的重要支撑。李烈荣委员建议,要加强深部地下灌注技术研究 开辟污染物处理新空间。他认为,在我国寻找新的废物处置场中,此项技术的研发应用已经迫在眉睫。 深部地下灌注技术,是将液态污染物注入地下几百至数千米深的多孔介质(砂岩)。与其他污染物处置技术相比,地下灌注优点明显:不易进入地表,参与生物圈及大气圈物质循环的几率基本为零,远离人类居住的环境,有利于保护人类健康;废物经液化后注入地下,减小了污染物对大气、地表水体、生态环境的压力;可节约大量的经济成本与地表处置空间。 李烈荣指出,我国拥有容量空间巨大的良好地质储集层。包括松嫩、松辽、华北、江汉盆地在内的几大盆地以及许多废弃的油田矿井等,都是很好的废液灌注地址。我国掌握有大量的地质环境信息,有很好的深井钻井技术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实行废液地质处置技术是可行的。但他认为,还需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上开展工作。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