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在南京建首个地震公园 今年上半年开放

浏览次数:533  发布日期:2010-02-22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和化石
    记者石永红报道,中国首个地震公园已在江苏南京经过近1年的建设,即将于今年上半年建成对公众开放。         这个地震公园建于南京城西的国防园内,占地面积16公顷,建成后可容纳6600人临时生活1个月。南京国防园是南京市进行国防教育、国防知识科普宣传的一家公园。         南京市地震局工程师赵兵说,“地震公园”是指平时提供正常的游览、休闲功能,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后又能提供紧急避难功能的公园,其正式名称为“公园应急避难场所”。         赵兵表示,南京国防园周边居民、商店密集,而且又紧邻城市主干道,交通便捷,便于快速疏散和安置群众。该园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除去山坡、道路、水面、建筑等不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区,剩余1万平方米开阔地可以作为篷宿区。地质调查表明,国防园不在地质断裂层上,地质构造也不复杂,地势略高,排水比较方便。         南京市园林局局长许宏说,公园本身就有防灾、抗震的功能。公园绿化茂密,能减轻因为爆炸而引起的震动,大树与泥土的粘合度远远高于建筑物,灾后公园本身就是一个避难场所,再加上经过改造,地震公园的保障能力大大提高。1976年北京市受唐山地震波及,全市15处公园总面积400公顷,共疏散居民20多万人。     南京地震公园按照中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地及配套设施》国家标准进行建设,工程投资约300万元人民币左右。公园内设有医疗点、篷宿区、饮水处、厕所,以及食物储备和排污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还设有直升机停机坪。公园内能通水通电,能避险能生活。         南京国防园管理处主任张义平表示,国防园的原办公用房内现在已划出约一半,设置了“应急避难指挥中心”。一旦进入紧急状态,指挥人员将在这里启用监控设备,监控公园全部区域。         “地震公园”内要设有篷宿区、食物储备、医疗点、饮水处、厕所和垃圾处理等设施,还有直升机停机坪,通水通电,人可以长时间在公园内居住、生活。         南京地震公园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设计负责人表示,新建的医疗点、篷宿区、厕所、食物储备和排污处理、垃圾处理、直升机停机坪等各种避险设施都与公园平时的休闲使用功能相结合,不但不会破坏公园的景观,反而会优化现有的景观节点。      建成后,公园将会有很多特殊的“避难”功能,如每隔100米就设有一处饮水设施,地下自来水管线通到篷宿区域保证供水。如果灾害毁坏管网,公园内部还有自备井可提供用水;公园还设有自发电设备,电张可通到篷宿区任何角落。               “食物”是灾后重要保障之一,南京地震公园还自备仓储设施,并与民政部门、周边超市签订保障协议,确保灾后第一时间提供充裕的食物。         记者在建设中的南京地震公园看到,公园后山坡新开的一口水井,已挖到地下15米深度,园方特地将水井栏做成花坛的底座,看上去很自然。水井平时会锁起来,专人保管钥匙。         山坳里,“地震公园”篷宿区也基本建成,这样的篷宿区,园内总共3处,全都选在地质结构相对坚硬稳定的区域。这些篷宿区都有配套的厕所与直通的水源。“地震公园”里的树以冬青、银杏为主,都是些防火性能较好的树木。     地震公园广场所铺大理石分黑色和白色两种。张义平透露,在黑色大理石下面,是个深达3米的坑。应急避难时,只要将上面的大理石掀开,搭起简单的围挡,就是一个蹲坑旱厕。全园将建200个蹲位。         南京市地震局工程师赵兵说,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各地普遍加强了防震、避震知识宣传。“地震公园”的建立,将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地震来临时,该如何科学地逃生、避震。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