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水! ——贵州省地矿局117地质队生产一线抗旱小记

浏览次数:614  发布日期:2010-04-15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在距117队钻探工程部303机场不到200米的山坳里,最近变得热闹起来。一个只有几米见方的蓄水池,一根小水管,一股清清的流水,把附近村庄的几十个村民都吸引到了这里。挑着担的,端着盆的,抬着锅的,老老少少都眼巴巴地盯着那小小的一股水。这源源不断的水流,成了他们的生命线……    这里是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赫章县罗洲镇,是这次西南大旱的重灾区。面对干旱,117队承担的贵州省地勘基金项目罗洲煤勘工程进度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303机场在半山腰,施工和生活用水是很大的问题,钻探工程需要的水要从罗洲河里抽取,钻工的饮用水只有到镇上购买矿泉水,而钻工下班想要冲个凉,就更困难了。到哪里去找新的水源呢?一天,机长罗利平发现附近的山坳里有一片烂泥地,牛在泥凼里饮水、打滚,放牛娃在小水洼里嬉戏。天这么旱,这儿哪来的水呢?罗机长赶紧上前去探个究竟。过了一会,他沾了满手满脚的稀泥,才在山脚下发现了源头。用手刨开一个坑,不一会就积满了清澈的水。原来这是一股山泉水,流水量不大,不容易被发现。但听放牛娃说,这块烂泥地从来就没有干过。这宝贵的水白白流掉多可惜,把它汇集起来可以派上大用场啊!罗利平当天就叫上机场的生活车到镇上买了水泥、沙和砖头,第二天一大早就和倒班休息的工友一起,把泉眼围起来,修了一个蓄水池,用水管把积蓄的水引出来。这样既可以满足钻工的部分需要,也给干渴的山村带来了些许滋润。    “山洼里有干净水啦!”消息在附近的小山村很快传开了。村民纷纷到蓄水池来接水,大家说,都知道这里有一片烂泥地,哪知道在这大旱天还有这么清的泉水,地质队给我们办了件大好事啊!    在织金县以那镇,117地质队有一个800多万元的商业煤勘项目,钻孔在一座高山上,施工环境恶劣。为了不和当地老百姓争水,钻探工程用水舍近求远,要从2公里外的夹沟河抽取,经过两级泵站提水,垂直高差200余米。项目经理方开雄经常对钻工们说,每一方水都是用柴油机抽上来的,要节约用水,我们的水就是油、就是钱。    在117地质队501机场附近,位于半山腰的大坡头、蔡宝田、夹岩河3个村民组近400余人的饮水安全也受到威胁。原来为3个村民组供水的小水库已经见底,村边的一眼泉水也已经断流。村民用水要下到山脚下的夹沟河去挑,非常艰难。能不能帮老乡一把,把二级泵站处的蓄水池向村民开放?方经理几乎没有犹豫,就对工人说,让老乡在我们的蓄水池挑水吧,干渴的滋味谁都体会过。    当方经理把让水的事汇报后,得到了大队领导一致肯定。大队领导指示,生产固然重要,但当地老百姓的民生更重要。如果遇到极端情况,我们甚至可以停止施工,义务为老百姓抽水!    如今,在117地质队501机场,每天早晨8点,有一道特殊的风景,数十位村民排着队、挑着桶来泵站蓄水池接水。往日机声隆隆的机场这时分外安静,只听见哗哗的水声和老乡欣喜的笑声。为了保证村民用水,机场决定,每天早晨停钻一小时,让老乡接水、储水,然后再开钻。    当我们和方经理谈到他的水是油、是钱时,他说,在这种非常时期,面对老乡的干渴,我们还有什么舍不得?    在这场新中国史无前例的西南地区抗旱保卫战中,地勘单位是冲在最前线的主力军。在各个旱区,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勘单位抗旱找水突击队的身影。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设备优势,为这场抗旱救灾的硬仗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更多的身处旱区的生产一线的地质队,他们同样也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贵州117队的两个机场,就是很好的例证。除此之外,旱区之外的广大地勘单位的职工和家属,也纷纷捐款送水,献上了各自的绵薄之力。不同的战场、不同的方式,相同的是广大地勘单位职工和家属对灾区人民这份关注的爱心。有了这份爱心,再大的难关,我们都能渡过!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