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公益性地质队伍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建院十周年巡礼浏览次数:727 发布日期:2010-04-23 分类:综合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属地化管理十年来,不断改革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以科技创新促进发展,以重点项目锻炼人才,在全国省级地调院中首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十年来,大力开展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地质实验与测试、矿产资源规划、矿山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工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土资源管理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牢牢把握国情省情,努力建实建强地调队伍 建队伍。为顺应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的需要,提高整个江苏的地质调查研究水平,使江苏地质事业得以继承和发展,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在属地化过程中,要保留一支高效、精干的地质勘查队伍,承担全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矿产工作,以满足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一精神,原江苏省地矿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1999年底作出重大调整,决定将原由地质矿产信息所、江苏区调大队的地调部、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水文地质大队水文所合并组建成的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原地矿部南京测试中心,原江苏省第一、二、三、四、五、六地质大队研究所组建成的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专业队伍,共同组建成一支综合实力强大的新的“野战军”队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至此,全省环境地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实验测试、资料信息、博物馆等人员、设备、成果资料都得到统一和集中,基本上继承了原江苏省地质矿产厅从事地质科研工作的职能,承担起了全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 新机制。新的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组建后,工作目标、工作内容以及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怎样适应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需要,为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证,是摆在院面前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做法是:1.采用模拟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将预算内地质工作与地质技术服务工作实行分体运作和分类管理,努力营造内部竞争机制,使地质科研工作与地质技术服务工作相互协调、共同发展。2.建章立制。制定完善并出台了内容涉及地质项目管理、项目技术管理、内部财务管理、资产、医疗、工资、内部退养、富余待岗、职工继续培养、安全、劳动保护等方面的主要规章制度近40项。3.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按需设岗,职工个人竞争上岗,一改过去统包统配、不愁无岗的思想。4.构筑科研人才高地。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培养人才的措施和办法,现全院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4 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 110 人,博士研究生7 人,硕士研究生 8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 1 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省级以上先进个人8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 名,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 1 名,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7 名,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4 名,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专家4名,江苏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 1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 5 名。5.改革分配制度。按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责任大小确定岗位绩效系数,依岗位绩效系数发放工资,打破了事业单位传统的工资制度。 出成果。十年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成了江苏省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矿产地质、地球化学、地质实验测试等领域一批国家、省重点项目,调查研究成果显著,为开发矿产资源、推进城乡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基础地质资料。积极实施 《江苏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省部合作项目、全省地热资源调查与开发应用研究、南京地质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省无机材料专业测试服务中心建设、苏州城市地质调查、长江中下游(江苏段)攻深找盲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与找矿成果。全院先后荣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 25项,其中二等奖以上18项。连续两次被江苏省文明委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被江苏省人事厅和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评为江苏省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被国家原人事部和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先进集体,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单位、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全国能源化学工会授予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功勋集体单位。 贴近江苏经济发展需要,扎实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 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奠定地质科技服务基石。 建立了全省地层系统(正式岩石地层单位109个,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4个),查明了全省岩浆分布、岩性和岩石化学特征,建立全省构造格架,研究了区域成矿规律,编制了系列基础地质图件,总结了江苏东部厚覆盖区地表地学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为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深钻、江苏省核电站选址、江苏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其他专业领域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完成省、部合作项目《江苏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 ,其中《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分课题覆盖全省,采集样品12.5万余件,分析测试了约3.4万件各类样品的52个元素,完成了300多个1∶5万图幅,获得最新调查数据约184万条,被称为江苏地表地学填图的“基因工程”。掌握了全省生态环境与国土资源质量现状的基本资料,新获得区域调查成果与认识16项、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19项、应用性合作研究专项成果16项,取得19个方面的实质性进展或突破,居国内领先水平。 积极开展苏州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实施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地下水应急水源地评价、矿产资源评价和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应急事件处置等提供基础资料。同时,结合数字苏州总体框架,编制城市数字化地质系列图件,建立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围绕城市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提出资源保障的对策建议,为苏州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全省全面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示范。 环境地质研究工作旨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十年间,率先揭示了苏锡常、沿海地区的区域沉降和水资源超采等一系列事关区域安全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引发全社会对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注,全面实施江苏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程和地质环境区划工作,建成了长三角江苏域地面沉降监测网3万余平方公里,为公众提供基础数据及地质环境趋势预测。 率先完成了江苏省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系统总结了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多年来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省内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江海岸坍塌及特殊不良岩土体灾害等主要灾种的现状与危害,划分了省域内主要灾种的易发区与危险区。启动江苏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通过媒体和手机短信对外成功发布地质灾害预报信息,避免人员伤亡近362人,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近1532万元。 参与完成了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苏通大桥、京福、宁淮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南京地铁等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为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工程保驾护航。 长江中下游地区找矿成果较显著。 通过十年来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催生出科研生产事业累累硕果,先后提交中型、大型矿产地9处。在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发现了江苏省少有的超大型矿床——苏州善安浜钽铌矿,钽资源量位居亚洲第三位;在苏北金红石普查中,于新沂小焦地区发现了苏北超高压变质带内出露宽度最大、品位最富的金红石矿体,求得的金红石矿资源量达大型矿床规模,取得了苏北超高压变质带内金红石找矿工作历史性的突破。在镇江韦岗铁矿接替资源,新增磁铁矿石资源量1212万吨,将矿山开采年限延长20年;在盱眙县境内探明特大型凹凸棒石黏土矿,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在上党火山岩盆地勘查中,探明沸石矿石资源量9.01亿吨;在苏州鸡笼山中型铅锌银矿普查中,探明铅锌矿石资源量10万吨,铁矿石资源量500万吨等。 积极转化应用性研究成果,扛起江苏地热勘查大旗。 启动了《江苏省地热资源调查和开发应用研究》项目,划分出江苏省四大地热资源区、16个地热资源远景区和50个地热资源预测区。预测区总面积39500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38.5%。江苏省地热资源调查与开发应用研究项目,主要在苏南、苏中地区开展了地热调查评价工作,完成地质调查面积接近9000平方公里、浅表地温测量点8372个,放射性氡气测量点8426个,地球物理勘查剖面590公里,圈定了22个勘查靶区,选定70个地热井位。目前,已完成地热钻井22口,成功20口。地热开发已成为带动地方经济更快发展的一个亮点。 完成了江苏省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促进了全省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具体编制了全省第一部矿产资源规划——《江苏省矿产资源规划》,成功研制出了全国第一套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这为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在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江苏向生态矿业省总目标迈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规划已成为指导江苏省2000年~2010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成为省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依据和市(重点县)矿产资源规划的主要依据。另外,还组织开展了全省露采矿山规划、全省地质勘查规划以及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不仅为总体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专业支撑,也为总体规划今后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工作,为把江苏建设成文化大省、生态大省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以来,通过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初步确定地质遗迹(景观)97处,划分出十大地质遗迹群。对一些有重大科研或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实施保护。经论证和规划目前已经建成太湖西山、盱眙象山2个国家地质(矿山)公园,连云港花果山、无锡阳山、南京方山3个省级地质公园和溧阳中华曙猿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地质调查研究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于2000年正式启动全院性精神文明创建。十年来,江苏省地调院在精神文明创建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2002年12月,该院被江苏省文明委、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为创建省级文明行业示范点,两次被江苏省文明委授予省级文明单位,下属3个科研生产机构先后被授予江苏省青年文明号、院务公开先进单位、优秀职工之家,1个集体荣获巾帼文明岗等殊荣。成立了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由行政一把手负总责,院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设立院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履行好组织、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和总结表彰等职能,使创建活动有力度、有成效。各二级单位负责人既是地质科研生产工作责任人,也是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人。制定了《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活动实施规划》,有目标,有重点,有内容,有措施,切实把创建工作分解到各个部门和二级单位,责任落实到人。及时制定出台了《院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标准(试行)》,从组织领导好、整体素质好、形象塑造好、内部管理好、综合效益好五个方面,明确了创建思路。依据创建标准,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定期整改。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主题活动,正确引导干部职工认真组织学习创建活动有关文件,使全院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文明单位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工作状态,创造一流的业绩。结合创建工作,精心组织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