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总动员——“中国古生物化石和地质环境保护前沿论坛”侧记

浏览次数:582  发布日期:2010-05-12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和化石
从4月15日到17日,论坛召开的几天,澳门的天一直阴着。通常来澳门的游客并不很在意这样的天气,因为澳门不以室外景致著称,“博彩业”才是澳门旅游的热卖点。 如火如荼的旅游旺势,让澳门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旅游多元文化的新突破。 “中国古生物化石和地质环境保护前沿论坛——澳门多元旅游文化建立的启思”就在这个时候走进澳门。 作为一个论坛的题目,“中国古生物化石和地质环境保护前沿论坛——澳门多元旅游文化建立的启思”长得异样,但是,主办这场论坛的澳门民政总署和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一致认为,论坛把政府、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的声音汇成了一种声音:古生物化石保护需要全民总动员。 政府——将古生物保护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月16日上午,“中国古生物化石和地质环境保护前沿论坛——澳门多元旅游文化建立的启思”开幕式高调表达了政府对于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积极态度。中国国土资源部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相关部门都发出支持的声音。 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蒋承菘在会上表明态度:“此次论坛的目的是通过动员各方力量,搭建政府及社会相关各界参与的公益大平台……推动全民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保障社会科学发展。”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管理委员会主席谭伟文非常认可论坛的举办,认为“这次本署和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合作举办论坛,邀请内地、香港和本澳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交流讨论,对促进在相关领域上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的提法更明确,她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古生物化石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保护意识,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我们更需要发动社会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行动起来,通过推动古生物的科学普及工作,将古生物保护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保护古生物化石,中国有太多的理由。 中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中国连续发现了几个极富重要意义的化石群:比如目前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澄江动物化石群;为前寒武纪神秘世界点亮了火炬,并被学术界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发现之一的瓮安生物群;对研究埋藏学、古生态学、古地理学极具意义的贵州和云南三叠纪海生生物群;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身披羽毛的恐龙化石的辽西热河生物群。 有资源,也有研究力量,中国古生物化石应该对人类未来发展和科学研究有大作为。但是,在谈到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状况时,很多专家都深表担忧。规范管理,成为政府和科学家一致的共识。从2002年起,国务院的《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条例》开始酝酿起草。大家在考虑政府在保护古生物化石问题上下大工夫的同时,开始琢磨民间元素的加入。 2005年,原始发起人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携专家的联名倡议,希望成立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4年后,2009年,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亲自参加会议并会见了所有理事会成员。 一个民间、非营利募捐组织的成立受到如此的重视,实际上向全社会说明:政府正在想办法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古生物化石。 而这个基金会成立之后,谋划了两件有意义的大事:一个是在安徽建立古生物保护科普基地;另一个,就是在澳门召开“中国古生物化石和地质环境保护前沿论坛——澳门多元旅游文化建立的启思”。 科研——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因,也是它的果 科研是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它的因由。 古生物化石的存在意义是科学揭示出来的。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基础。 澳门论坛期间,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志炎。他告诉记者,中国的古生物研究在近百年间历经创立、发展、萧条和复苏几个阶段,出现过几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一批从西方学到现代地质调查研究方法的中国地质先驱,以毕生的精力投身到祖国的古生物化石研究中,发现了山东省临朐山旺化石、昆明西北方的禄丰化石群等;第二个高潮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伴随着地质调查基础工作的广泛开展,古生物化石的重大发现层出不穷。第三个高潮产生在近年,热河动物群的系列重大发现和重大研究成果,让原本是冷门的古生物研究有了火爆味道。 “中国古生物化石和地质环境保护前沿论坛——澳门多元旅游文化建立的启思”的主题部分,是古生物化石学研究和科普的两个分论坛。 论题的重点是恐龙。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尤海鲁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事实:目前中国的恐龙研究已经在全球赢得了第一。 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在学术报告中探讨了亚洲恐龙的研究。他说,过去10年,亚洲对于提升恐龙知识有很大的进展,中国和蒙古的恐龙化石,在世界各地巡展;中国、泰国、日本和韩国相继修建了一些恐龙主题公园、恐龙专业博物馆和恐龙化石保护地,促进了世人对恐龙的了解和兴趣。 中国地质科学院武汉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汪啸风介绍了贵州关岭化石群的研究成果,特别强调了这个化石群发现研究的重要意义。他说,关岭化石群的发现和研究揭开了长期覆盖在化石群上面的岩层,使人们有机会看到那些在中生代时期曾一度统治海洋,科学上应归属于海生爬行动物的龙化石。 在科学家看来,古生物化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用一种只有科学家能够读懂的语言讲述了人类诞生前的生物世界,从而为今天人类的行为规范找到了某种借鉴的依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沙金庚讲述了对长江源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他说,长江的发源地——可可西里无人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因为高寒缺氧,环境险恶,素有“神秘的死亡地带”的称号。而在这个地方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却向人们述说了几亿年来这个地区从汪洋到高山带的沧海桑田史:它在晚二叠纪前一片汪洋;在晚二叠纪是一片开阔浅海;在三叠纪—侏罗纪时代遭遇海水进退频繁;在白垩纪大海南去,湖河连片;在新生代快速隆升,火山四起;而在现代演变成高寒地带。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教授郝守刚在演讲中报告了他们课题组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根和叶。这是一种发现于云南4.1亿年前(早泥盆世)的地层中的工蕨植物的簇生根。从这个根化石的研究,他们发现早期植物具有较强的根系统吸收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而此前,他们课题组研究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叶子和具叶植物——优美始叶蕨,将叶子的起源前移了2000万年。 与之类似,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孙革教授探讨了他们课题组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花。近年来中国古植物学家在辽西发现“辽宁古果”、“中华古果”和“十字里海果”等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国东北新的化石材料表明,全球最早的花可能起源于东亚地区,传统的“热带起源说”正面临挑战。 科普——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真正动力源自内生的求知欲 保护古生物化石的目的和途径都是普及科学知识。 4月15日晚,就在中国古生物化石澳门论坛正式开幕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关于恐龙的科学对话,吸引了澳门的百名大学生,也吸引了境内外古生物发烧友。十几位古生物专家学者、商业精英与澳门的大学生代表和百名古生物爱好者互动,共同论道“恐龙的力量”。 澳门论坛充满了科学普及的渴望。 作为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分论坛和研究分论坛齐头并进,而“科普进校园”活动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两天的时间,4位大陆古生物专家走进澳门圣若瑟教区中学和岭南中学,与澳门中学生直接对话。他们用生动的图片和故事告诉孩子们,恐龙是人类两亿年前的朋友,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之前,生物用不同的方式存在于这个地球上,今天的我们,要爱惜这些生物存留下来的化石信息。 如何更好地将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科普工作提高一个档次,这个论题本身,也成为澳门论坛的重要组成。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古生物博物馆正在为各方人士看好。他说,古生物博物馆建设发展速度超过其他类型博物馆:国土资源系统的地质古生物类博物馆新建和扩建速度明显;企业、个人建立的古生物博物馆数量大增;一些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建设也在建设博物馆;此外,还有科学院系统的研究所建设的专题博物馆;部分省市博物馆成立自然部或古生物部;高校建立的地质古生物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介绍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宣传资源、国情、国策和进行地学知识普及等方面具备的优势和作出的努力。他说,在我国近代史上,地质矿产、地质科学、地质博物馆始终拥有特殊涵义和突出位置。中国地质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共有馆藏标本20多万件,几乎涵盖了地学的各主要领域。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研究的同时,还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宝玉石学和博物馆学研究,近年来在早期古脊椎动物学、昆虫学以及辽西热河生物群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中国地质博物馆已与美、日、俄、英、德、奥、比等国家地学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多次举办境外展览,并开展合作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博物馆也被赋予一些新的更大的责任,“我们将更加主动作为,做好支撑和服务”,他说。 在没有化石资源的地方把恐龙馆文化做得有声有色,常州中华恐龙园的运作经验值得规划中的澳门恐龙馆借鉴。 位于江苏省南部的常州市,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如此便利的交通条件,该怎么打造旅游文化?常州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支持下,开始了市场化运作科普文化的探索。常州中华恐龙园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晓音介绍说,中华恐龙园现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200万,旅游知名度辐射全国。 常州中华恐龙园的成功在于它的文化创意思路不断拓展。常州中华恐龙园从不满足一种模式的运作,而在不断地创新思路。恐龙园二期工程——“鲁布拉”建成,这里是一个人与恐龙和谐共存的“摩登原始社会”,各类游乐设施、演艺设施、环艺设施、商业设施,包括游客等候空间等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恐龙园三期——库克苏克大峡谷塑造了一个恐龙与人类和谐相处、共同抵御异族入侵的文化特色鲜明的区域。 一场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文化盛宴,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共同发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