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力学所排查都江堰—茂县地灾指出 活动断裂带致地灾高发浏览次数:670 发布日期:2010-07-19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记者力学报道,克服高温酷暑与强降雨恶劣天气的影响,冒着地灾高发威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日前完成了G213国道都江堰—茂县段沿线边坡稳定性及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指出活动断裂带对边坡稳定性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斜坡稳定性还同时受到岩体结构的控制。 为落实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下达的汶川地震断裂带山体稳定性调查评价紧急任务,地质力学所成立以所长龙长兴为组长的协调组,分期、分批奔赴工作地区开展紧急调查。第一批专家组于6月25日抵达四川,展开以龙门山后山断裂带及G213国道都江堰—茂县段沿线为重点工作区段的边坡稳定性及地质灾害调查与排查。经过进一步调查,专家组遥感解译验证了龙门山后山断裂带两侧5000米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排查了198处地质灾害点,初步查明G213国道改复建公路沿线地段的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综合调查结果总结出地质灾害隐患类型主要为:节理裂隙发育的高陡花岗岩边坡崩塌;受断裂活动影响而缓慢蠕变的滑坡;受汶川地震影响“松而未垮”的崩滑体后壁危岩;改扩建工程弃渣及滑坡松散堆积体的二次滑塌和路堤坍塌;崩滑多发的碎屑流沟等。 专家组同时指出,活动断裂带对边坡稳定性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斜坡稳定性还同时受到岩体结构的控制。活动断裂带控制作用不仅表现在崩塌滑坡规模大、数量多,而且成灾形式复杂多样,活动断裂带成为地质灾害隐患最多的部位。汶川震区G213国道可分为5段不同的地质灾害发育区:都江堰—映秀段,灾害控制性因素主要是断裂和道路改扩建;映秀—汶川县的彭灌杂岩区具灾害危险性最高,灾害以大块石高位崩塌为主;绵篪乡以北至汶川县岷江河谷地带,地质灾害以危害性相对较小的浅层坡面流和薄皮滑坡为主;汶川至茂县段,陡坡地带常发生崩塌、坡面流;而缓坡地带由于残坡积层厚度大,沿坡积层与基岩接触面常发生滑坡;茂县以北至渭北镇常发生坡面流、崩塌,遇暴雨时会发生泥石流,对公路交通、行人车辆构成严重威胁,需要引起高度注意。 野外调查发现,G213国道沿线对地质灾害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大部分防治措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在继续。结合本次调查,专家组建议尽快对银杏乡一碗水窄谷高陡边坡崩塌体、彻底关隧道南口两岸高陡边坡节理切割的块石崩塌、绵篪乡羊店村倒石堆二次崩塌灾害、茂县渭门镇红岩村岷江右岸不稳定斜坡、茂县凤仪镇宗渠村小宗渠滑坡、汶川县雁门镇北不稳定斜坡等隐患点(区段)进行治理。 近日,地质力学所第二批专家组将奔赴工作区。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