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县”十年“零死亡”—— 重庆市黔江区地灾防治工作纪略

浏览次数:646  发布日期:2010-07-22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地处武陵山褶皱带的重庆市黔江区,419个地灾隐患点威胁着1.9万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近10年来,未因地灾造成一起死亡事故。2009年,该区被国土资源部评为首批地灾群测群防“十有县”。 一个地灾频发的山区,缘何取得这般业绩?黔江区国土房管局副局长刘平说:“领导重视是关键,建立制度是基础,资金落实是保障。” 领导重视,始终绷紧地灾防治这根弦 该区地灾隐患点量多分布广,防治难度大。刘平说,地灾防治牵涉方方面面,单靠哪一个部门都不行。区委、区政府统一协调各部门,始终绷紧地灾防治这根弦。区政府组织编制全区地灾防治规划、地灾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方案,把一些重大地灾防治工作列入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重要议题,并及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 为加强对地灾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区地灾防治领导小组成立,地灾防治工作实行“政府领导,行业监管,责任单位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参与治理”的共同防灾责任机制。区政府明确国土房管部门为地灾防治的牵头和监督部门,经委、教育、建设、市政、水务、交通、安监、煤炭、电力等部门为地灾防治工作责任部门。各街道、乡镇和有关部门严格落实责任,做到监管不留真空,防治不留死角,使地灾防治工作实现从主管部门负责向多部门共同负责的格局转变,变一家管理为齐抓共管。 区政府还把地灾防治工作列入街道、乡镇和区级有关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奖罚兑现。 区委、区政府领导经常说,地灾防治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地灾防治,要不断发现和掌握新情况。近几年来,该区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有所增加。为全面掌握新、老地灾隐患点,他们请地勘单位两次对全区地灾进行调查、核查。针对人类工程活动情况,重点开展了渝湘高速公路弃土场、国道319线二级路黔江段沿线、矿山尾矿库(弃渣场)、阿蓬江流域库岸的地灾隐患调查,新发现地灾隐患点213处。老的地灾隐患点经过治理销号后,新的隐患点又发现了,地灾防治这根弦绷得更紧了。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既做好地灾防治工作部署,还深入实地查看,尤其对阿蓬江、濯水、邻鄂、黄溪、舟白、中塘等一些较严重的地灾隐患点,多次到现场研究避险方案,协调解决问题。 刘平对记者说,资金落实是地灾防治的保障。地灾防治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只有建立了本级地灾防治专项基金,才能在资金上保证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才能及时有效地处置好地质灾害。为了有效防治地灾,区政府决定,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提取10%作为区级地灾防治专项基金。2004年建立区级地灾防治专项基金以来,已筹集1650多万元用于地质灾害核查、规划编制、调查评价、应急治理、监测、宣传培训、应急装备等,较好地保证了全区地灾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群专结合,把控重点防治区域 刘平指出,地灾防治是个系统工程,黔江区地灾防治搞得较好,在制度和队伍建设上,既有国有地勘单位的技术支撑,又建立了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网络,群专结合,加强监测,努力把握地灾隐患点脉搏。 重庆市地勘局107地质队是该区技术支撑单位,搞地灾调查、核查、排查,编制全区地灾防治规划、重要地灾隐患点应急预案,宣传地灾防治知识,培训监测人员,做了不少工作。经专业队伍调查核实,目前全区有地灾隐患点419处,威胁3750户1909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区30个街道、乡镇均有地灾隐患点,其中存在10个以上地灾隐患点的街道、镇乡有16个,被确定为全区重点防治区域。 419处地灾隐患点大都分布在偏远山区,监测预警困难较大。针对这一情况,他们建立健全了区——乡镇(街道)——村(居委)——组(社区)四级监测体系。在监测体系建设中,明确防灾责任人,选好地灾监测员。该区地灾四级监测体系日益完善,层层签订防治责任书和监测责任书,并严格考核,奖罚兑现;与区气象局合作,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及时将降雨预报通过手机短信发给地灾管理工作人员、防灾责任人、监测员;向监测人员发放监测手册,使监测规范化、标准化;及时宣传监测人员的先进事迹,为监测人员发放工作费用补助,调动监测人员的积极性。为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的作用,他们认真搞好隐患点监测,做好记录、分析、判断;把地灾隐患点特别是稳定性差的隐患点纳入应急预案内,常走家串户,向群众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和避灾明白卡,让群众随时做好避让准备;当地灾隐患点出现异常时,立即按程序上报,按上级决策,采取应对措施。 2008年7月4日,暴雨如注。冯家国土所所长俞昌俊在凌晨突然接到报警,桥南村高家堡发生滑坡,危及8户人家的安全。俞昌俊立即穿上雨衣,骑上摩托车飞快赶到现场。滑坡逼近房屋,一棵大树倒下,砸垮了房屋。他大声喊:“滑坡来了,赶快从房子里跑出来”!一清点人数,还差两个孩子。他冲进被树砸垮的房屋,发现两个孩子刚好躲在柜子下。大家用手扒泥土,搬瓦片,终于把两个孩子救了出来。孩子的父母不知说什么好,只是重复一句话:“真是共产党好啊”! 2010年7月8、9日,黔江大雨倾盆,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40岁的新党员,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地灾监测员庞一举,发现滑坡险情后,立即组织49名群众紧急撤离,自己却被溪水冲走,至今下落不明。他的事迹感天动地,7月12日黔江区委授予庞一举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与市委常委何事忠、马正其、陈存根赶到黔江区受灾点,看望慰问受灾群众。薄熙来说:“庞一举同志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完全,奋不顾身,以实际行动创先争优,令人感动,堪称楷模。全市党员干部都要向他学习,做庞一举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专业监测预警成功更令人佩服。位于黔江区街道办事处册山居委会的大拐弯滑坡,是渝湘高速公路建设诱发的,一直在进行专业监测。2009年3月13日17时,这个长60米,平均宽120米的滑坡体,前缘出现鼓丘,地表产生裂隙;3月14日8时,滑坡变形加剧,随即发出预警,组织疏散受滑坡威胁的21户89人。说时迟,那时快,刚把房屋内的最后一位老人背出,还没来得及好好喘口气,滑坡就发生了。7栋民房被摧毁,但人员全部安全撤离,免遭了“灭顶之灾”。 黔江区国土房管局高级工程师李永刚告诉记者,近几年来,通过监测预警,成功预报的舟白流水湾崩塌、黄溪滑坡、城西交西路滑坡、册山在建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32起,组织紧急疏散,有效保护了15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治理搬迁,让群众吃了“定心丸” 近几年来,该区积极实施地灾治理工程,投入1225万元,完成人头山危岩、舟白老鹰危岩、黄溪镇黄溪滑坡、城区交西路滑坡等15处地灾治理工程,消除了隐患,保障了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010年,该区列入市政府挂牌督办的5处重特大地灾隐患点在加紧进行。其中观音岩北岸滑坡,已委托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勘察;人民中学片区斜坡变形体治理工程竣工,待进行一个水文年的治理工程效果监测后组织验收;杉木垭滑坡加紧治理,预计年内竣工;南家坪滑坡正在初勘;西泡小学滑坡影响区内师生已搬迁到沙坪小学行课。     黔江地处武陵山褶皱地带,大部分地区为中低山,农户分散,而地灾隐患点又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欠发达的农村,点多面广,对地灾实施治理工程难度大,成本高。针对实际情况,他们按照市政府部署,实施了地灾防治“金土工程”,通过搬迁避让,让分散农户免遭地灾厄运,吃上了“定心丸”。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区共搬迁地灾威胁区居民1264户4665人,其中2008年——2009年搬迁669户2410人。 搬迁避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选址规划、土地协调,房屋建筑设计,基础设施,资金筹集等工作,需要政府主导,国土、交通、经委、建设、市政、电力、水务、林业、农业等多部门协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编制地灾搬迁避让规划。首先请地灾防治技术支撑单位进行调查,摸清地灾隐患点基本情况,确定搬迁对象。在这一基础上,按照市政府《地质灾害防治金土工程实施意见》的要求,编制地灾搬迁避让规划和年度计划。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和地灾隐患点的稳定性,按轻重缓急原则逐年实施。 ——选址布点。国土、地勘、农林等部门联合对搬迁安置点摸底调查,弄清土地、道路、水电、教育、卫生等资源及地质环境安全状况,进行资源承载力分析,选择宜居安置点,使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安置点适当集中,从已实施的情况看,最大安置点38户,一般10户左右。 ——落实资金。除争取市搬迁避让项目补助资金外,自2004年起,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提取10%建立区级地灾防治专项基金。现共筹集1650多万元,主要用于地灾核查、治理和搬迁避让等。区政府还从易地扶贫等多渠道筹措配套补助资金。相关乡镇政府也筹措配套资金,主要用于道路、土地、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乡镇、街道通过各种渠道筹集搬迁避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3.37万元,户均投入1.14万元,人均3000元。搬迁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给予每户1万元补助。近几年来,区财政共投入搬迁专项资金988.5万元。 ——制定优惠政策。区政府决定,凡是地灾防治搬迁避让项目,政府相应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搬迁农户一律免征所有建设税费,优先办理相关建设手续,积极协调金融部门适当给予贷款。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一标准设计和建设。一般搬迁安置点为二层小楼,卫生,舒适,交通方便,有的集中安置点,如石会镇中元村安置小区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地灾搬迁避让,群众非常满意。2010年5月6日,黔江下了暴雨,而邻鄂镇高坪村8组60多岁的村民冉龙昌却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她说:“过去一下雨,心就发慌,担心山体滑坡砸烂房子。现在好了,政府帮助我们搬出滑坡带,住进了移民村,不再为滑坡担忧了”。据了解,全区像冉龙昌这样住进移民新村的地灾防治搬迁避让户就有597户。 冯家镇桂花移民新村,二层小楼依山而建,319国道从中穿过,房前屋后植树,环境宜人。从山上搬下来的张友明说,原住地有个滑坡,看到的裂缝有巴掌宽,好吓人,晚上睡觉都担心房子会垮塌。现在搬到移民新村,再也用不着害怕了。记者问:“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他说:“有人说补贴少了点,我知足了。搬家是自己的事,政府还帮着选址、修路、发补贴,哪个朝代这样关心过老百姓”? 徐克对搬迁避让更满意。她说:“国土部门做好事,让我们从地灾危险区搬进移民新村。现在下雨,再也不提心吊胆了”。她家4口人,丈夫和大儿子在外打工,小的上学,自己在楼下开个商店,一年能挣四五万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