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紧防范突发性地灾之弦 —— 读《黑天鹅》有感浏览次数:478 发布日期:2010-07-23 分类:综合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关凤峻 读《黑天鹅》这本外国人写的书,感到既不轻松,也不引人入胜,但作者所说的黑天鹅事件引起我对地质灾害防治共鸣式的思考。 2009年我刚到环境司就遇上了重庆武隆山体垮塌,第一次和工作组到现场,工作组怎样开展工作,发挥什么作用,事先我心中完全无底无数,后来领导指定我部牵头进行山体垮塌性质认定,我顿感责任重大,工作需要十分的谨慎。而专家工作组开展调查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调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令人欣慰的是,重庆地质灾害工作抓得还是比较实的,两份报告都有,而且工作做得也比较扎实。但是地质灾害调查圈定的危险区域与本次垮塌区域、方位均不一致,甚至可以说存在较大差距,地方政府在圈定的危险区外扩大范围的搬迁疏散了群众,应该说是对预测到的减少了人员伤亡,但没有预测到的却造成了大规模的群死事件。 这就引起我很多的思考:第一,地质灾害是不是都可以在事前预测?从我经历的几件事看不都是可以预测的。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山体和切坡进行地毯式、没有遗漏的调查评价,这样做既受财力约束,也不科学。那些没有做过工作的地区就有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突发性的地质灾害事件,看了这本书我就将其称为跳出来的黑天鹅。从这一点看每当出现这种突发的事件,看似偶然的、不确定的,但用黑天鹅理论看却是必然的,是一定要发生的,不知道的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第二,地质灾害调查是不是完全能查清隐患?从我2009年遇到的情况看,还没有出现作了调查,没有发现隐患,却发生了灾害的事件。但从一般意义上看这种情况肯定是存在的,也就是即便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也不能说就能完全查清隐患。如果是工作上的不尽职,那是另外的问题,而我所讨论的是正常情况下。但即便是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查清也是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程度可能不到位,也可能是标准规范所限制,还有可能是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及现有的理论本身的局限性等。 这就导致如何认识地质灾害调查的科学性问题,带有偏见、处于推脱责任或者是不明就里的可能认为调查是百分之百可信的,是科学可靠的依据。我一直对此深有怀疑,我觉得现在的科技手段和认识水平,还不足以对地质灾害这样具有突发性、随机性的事件作出完全准确的预测。这次看了《黑天鹅》算是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那就是我们的调查是根据以往经验和少量工程、甚至没有工程条件下作出的判断,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平均斯坦”,我们并没有怎么承认地质灾害预测是极其复杂的问题,而就作出了大量的预测。照此看来,可能让我们“猜”对了一些监测点,但也肯定存在根本就不会发生灾害的地方,也让我们耗精费力的监测起来,做了无用功。但这两个结论,特别是后者是无法得到证实的。 再往下深究要讨论的就是既然对地灾调查存有这样的怀疑,是不是根本就不应该、不用调查,或完全否认调查,认为它是无用的。我倒是没有作者那样绝对的观点那样完全彻底否定“钟型曲线”的作用,我认为现有技术、知识水平下的预测,是必要的,也就是上边说到的它毕竟能“猜”准一些,这也是人类面对黑天鹅应该采取的积极行动。 我们如何面对地质灾害跳出来的黑天鹅?作者最后的观点是要和黑天鹅打个平手。我非常地赞同,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的观点。必须承认黑天鹅是存在的,地质灾害领域的黑天鹅也是存在的。还必须承认人类不能把黑天鹅都变成白天鹅,地质灾害调查不能把所有的隐患都排出。黑天鹅总是要跳出来的,基本的态度是不能完全无所作为,也不能束手无策,我也是这样的观点,积极努力,与其打个平手。怎样才能打个平手呢?首先就是要承认、要知道地质灾害有突发性,有了这个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这一年的工作,我由衷地感到防灾、减少伤亡,特别是应对那种黑天鹅性质的突发的地质灾害,最重要的是人们要有防灾这个意识。怎样才能唤起人们普遍的防灾意识呢?我觉得过去做的“万村培训”、“群测群防”、“防灾减灾明白”、“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折页”等都是有效的手段。今年我们在继续加强这些工作的同时,提出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就是要把这些工作往制度化、规范化上推进,是对以往成功经验肯定和固化的手段。明年我们将继续这些工作,同时启动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国土所“五到位”活动,以最直接的方式进一步宣传、教育群众,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