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防灾意识 落实防治责任浏览次数:611 发布日期:2010-08-11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一线灾情 ——访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 8月7日,甘肃南部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引发灾害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泥石流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如何预防?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引发这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陶庆法:从目前专家组反馈的信息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从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来说,该地区山高坡陡谷深,植被很少,岩石以板岩、泥质砂岩等软岩为主,且破碎,风化剥蚀程度深,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二是舟曲县是“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受地震影响,山体松动、岩石裂隙增加,破碎程度加大。三是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区,且去年入秋以来至今年初夏持续干旱,这种情况下,干裂的岩土遇水后更易形成崩塌、滑坡,增加了泥石流的物源。四是瞬时暴雨和持续降雨引发了泥石流灾害。 记者:舟曲县泥石流灾害是否属于特大型泥石流? 陶庆法:是的,按照泥石流规模大小划分,一次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总量大于10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属于特大型泥石流。根据目前的调查,此次泥石流堆积物初步估计有180万立方米,应该属于特大泥石流灾害。这也是我国近几十年来造成伤亡最大的泥石流灾害。从全球来看,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有50多个,其他国家也曾发生过更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比如,1970年发生在秘鲁的瓦斯卡兰泥石流伤亡2.3万人,1985年发生在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泥石流灾害,造成2.5万人死亡等。 泥石流就是包含大量泥、沙、碎石的洪流,可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其中泥石流的危害性最大。泥石流灾害的危害之所以大,是因为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力大等特点。泥石流发生后,包含着大量泥、沙、石块,从高而下,在运行过程中又不断增加物质,其能量远远大于洪水。这一点,我们从舟曲县泥石流灾后看得清清楚楚。在泥石流中,水不仅仅是普通的搬运介质,而是流体的组成部分。另外,泥石流一旦暴发,由于流程一般都较短,几乎没有时间撤离,所以往往造成重大损失。 记者:如何采取措施预防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陶庆法:第一,加强地质灾害调查,把灾害的分布情况摸清楚。目前,我们已经对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区的1640个县进行了地质灾害初步调查,查出了24万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但这个调查还是初步的,很不全面,必须继续加强这项工作。 此外,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发现,而且经常处在变化之中。某个山体昨天可能是稳定的,今天就不一定了。因为自然的力量就是风化、剥蚀,在重力作用下削高填低,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运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地质灾害防不胜防。 第二,搬迁避让。避开危险区,这是最好的方法。尤其是泥石流沟口和沟道地区要采取避让。 第三,工程治理。如在上游修建拦挡坝,将泥石流一级一级拦住。还有修建跨越工程,在泥石流上方跨越通过;修建排导工程、防护工程等。 第四,群测群防。对于大量搬不走、治不了的地质灾害,只能通过加强群测群防来预防,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记者:对已经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害,保证百姓生命安全? 陶庆法:当前灾区已经开始应急灾害排查,除了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我们还对附近的沟谷进行了初步排查。由于目前正值汛期,根据气象资料显示,舟曲县还有可能发生较大的暴雨,引发泥石流,要加强防范。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已经发生了泥石流,一般来说,再次发生较大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但在强降雨背景下,不排除其他沟谷发生泥石流的可能。 具体来说,主要是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预测当地的降雨量,采取提前转移的办法。泥石流灾害的临灾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它与沟谷的地形地貌、岩石风化程度、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都有较大关系。很难准确预测某地的降雨量到什么程度,或者持续到什么程度,才会发生泥石流。所以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在大雨来临之际,提前撤离。 记者:面对泥石流灾害,普通民众要注意些什么? 陶庆法:当务之急是提高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这需要各级政府通过落实责任制、群测群防和教育培训等措施,来提高全体公民的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对于不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一些老百姓认为很安全,缺乏必要的防灾意识,一旦发生险情,往往措手不及。再有,一些地区群众在灾害还未完全结束时,返回取东西或查看损失,被埋了进去。此外,当人处于泥石流通过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 记者:作为一名地质环境工作者,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什么认识? 陶庆法:一是防与不防,有准备没准备,有措施没措施是不一样的。以撤离来说,提前做了培训、预演,当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老百姓便知道往哪个地方撤离,反之,则可能到处奔跑而闯进泥石流的上游或者下游区,丧失逃生机会。二是防不胜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是复杂的,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多变性,加之人们对地质灾害规律的认识有限,我们能够有效防止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但也有不可预防的一面。三是防上加防。就是采取综合防治,即搬迁、工程治理、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