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 锋 在 前 ——四川地矿局泥石流重灾区地灾排查纪实浏览次数:548 发布日期:2010-08-19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8月13日,强降雨导致“5·12”地震震中映秀、景区龙池、重灾区绵竹清平乡……突发山洪泥石流,数十名群众死伤,上百名群众失踪,数以万计的群众被迫紧急转移。 “我们似乎又在经历着一场‘5·12’汶川特大地震”——这是泥石流重灾区群众的切身感受。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地矿局华地集团公司的地灾调查队第一时间出现在汶川。灾区群众激动地说:“你们来了,我们就有希望了。” 面对接二连三来袭的泥石流山洪,四川地矿局旗下的三支水文专业地质队——华地集团公司、成都水文队、四川地质集团,再次肩负着地灾排查的使命,深入泥石流重灾区“扫雷”。一 8月13日,映秀镇红椿沟发生约38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近40万立方米进入岷江形成壅塞体,致使河流改道,河水进入正在重建中的映秀镇,刚刚建成的映秀新区泥石横流。8月14日一早,华地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许向宁等地质专家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彻查映秀红椿沟的地质灾害情况,为正在沟口紧锣密鼓进行的抢险增加了一道道科学砝码。 映秀泥石流山洪暴发后,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甘肃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抢险救灾。8月16日,洪椿沟地灾调查初步完成,调查报告很快就送到阿坝州、汶川县等相关部门以及映秀抢险救灾指挥部。 “红椿沟还存在300多万立方米泥石流物源,如遇暴雨,还有可能发生局部泥石流,这是我们调查得出的结论。”许向宁告诉记者,“‘5·12’地震发生后,我们曾在这里开展过地灾排查,对泥石流做过风险评估,对如何应对我们也制定了科学的预案。这次泥石流爆发前,气象部门报告有暴雨,我们迅速启动预案,一小时内,紧急转移了6500多名群众。如果这次我们的预案没有及时启动,后果将难以想象。” 目前,许向宁他们还驻守在现场,24小时协助抢险部开展相关工作。同时,针对下一步红椿沟泥石流的应急治理提出,因地制宜提出对一些物源进行疏导或者拦挡的设计方案。二 龙池——都江堰、青城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全面开放旅游,还是部分开放旅游?抑或是暂时完全关闭旅游?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灾后重建的龙池决策者。尤其是这次泥石流山洪暴发后,龙池下阶段究竟该怎么做呢? 龙池的决策者期盼地质专家给出结论。 水文队勇担重任。 钱江澎是水文队的总工程师,龙池发生泥石流山洪后,他带领5位水工环工程师赶往那里,与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省国土资源厅汛期专家督导组、都江堰市国土局以及当地的村社干部组成5个调查小组,在整个龙池景区展开了拉网式排查。 钱江澎说,龙池的地灾排查有两难:一是时间紧,要求在一周之内完成,因此加班加点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二是交通难度大。调查区域内2/3的公路不通,几乎所有灾害点完全靠徒步跋涉。在原始森林密布的高山峻岭中穿行,其艰辛可想而知。 排查组将主要从地质灾害发育角度,对龙池景区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对整个龙池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 截至8月17日,调查组已经排查了龙池近一半的区域,共发现47个泥石流灾害点,其中15处由汶川地震造成,其余32处为新近发生。由于近期该地还将出现暴雨天气,排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8月18日一早,记者连线钱江澎时,他正陪同魏宏副省长一行前往都江堰虹口、龙池地区指导抗洪救灾工作。三 “我们今天要去清平,现在正在等飞机。”8月16日早上,杨全忠在电话里如此告诉记者。 8月15日,四川地质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杨全忠杨已在绵竹整装待发两天了。通往清平的交通已经彻底中断,要进去,只得仰仗飞机。但这一阵子,飞机一直忙着转移灾区的群众。杨全忠带领的地灾排查小分队,共有5个人。他们的目的地是文家沟泥石流。8月12日23时30分至8月13日2时,绵竹清平、天池等乡发生强降雨,其中清平乡降雨99毫米、小岗剑一带达227毫米,导致文家沟山体崩塌,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垮绵远河上游幸福大桥后堵塞老清平大桥,致使绵远河堵塞、河水改道。泥石流体长约3000米,宽100米到500米(平均350米),深5米到30米(平均6米),约600万立方米,其中文家沟约200万~300万立方米,银杏沟约100万~200万立方米,其他冲入河道约100万立方米。 文家沟泥石流是国内罕见的。一是其物源的规模巨大,有关专家估计达到8000多万立方米;二是汇水面积大;三是已经有洪水在物源上留下了大量冲沟。 在绵竹等候飞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抓紧时间赶写相关设计报告,并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 8月16日下午3点多,记者发稿时,与杨总电话联系得知,由于天气原因,飞机还不能起飞……只要天气稍微转好,杨总他们将立即赶往文家沟紧急开展地灾排查。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