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盏灯,照亮我的地学之路 ——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浏览次数:712 发布日期:2010-09-09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和化石 “恭喜周老师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我正在野外,偶然之间多了一项荣誉,有点突然,”顿了一顿,周老师又说,“对我个人来说无所谓,但这更多是增加了人们对古脊椎动物的关注呢!”缘起网站,热心科普 其实我并非周忠和老师的入室弟子,但却在我刚刚踏入大学校门就认识了周老师。那时候我创建的中国恐龙网已经2年左右,在那个网络科普还不是很流行的年代,这个网站由于更新勤快,资料齐备,从而成为喜欢恐龙和古生物学的青少年朋友们了解恐龙,甚至了解整个古生物学最新发现和研究动态的重要媒介。 那一年恰好是千禧年,我带着为创建两周年的中国恐龙网寻找专栏学者的期盼,在资深恐龙学者董枝明教授的引荐下,认识了当时还很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队”成员们,其中就包括研究古鸟类的周老师。周老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从美国堪萨斯大学留学归来后就到所里工作,从事古鸟类的研究。短短几年,他已经硕果累累,华夏鸟、孔子鸟、会鸟,千姿百态的古鸟类从他手中放飞。 初次谋面,周老师对科普工作表现得非常热情,而这一态度,并非一时客套,而是次次落于实际行动中,十年来,从不更变。周老师是第一个在中国恐龙网开设专栏的青年学者,为此他为我发来其主要的科普作品和综述论文,公布于网络,便利于求索之学子。此外,周老师更是多次为我修改文稿,书稿,撰写书评,只要有所求,他从不拒绝。 在最近几年,在科学松鼠会的各种活动中,周老师也时常曝光,如2009科学嘉年华,周老师就做了《大话古生物》的主题演讲,更是博得满堂彩。 科研过硬,热心科普,回馈社会,周老师为我作出了榜样。北上戈壁,南下金陵 “古生物学的田野工作至关重要呢!来,跟着我们到戈壁滩挖恐龙去!”周老师对我说。2004年,我有幸跟随周老师和汪筱林老师一起去荒凉的肃北黑戈壁寻找恐龙。其中有一天午后,周老师和我利用空暇时间,离开大队前往周边勘察。骄阳似火,我突然发现沙地里有闪着光芒的怪石,抓起来仔细看着,吹去那厚厚的灰土,啊!椎体!一个恐龙椎体就在我手上!周围还全都是,天呐,我们闯进了一个恐龙墓地。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找到化石,而不是仅仅参与挖掘。感谢周老师带给我这梦境般的境遇,这是古生物学真正的魅力之一呢! “1982年,我开始走到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古生物学的道路上。”在南京大学的餐厅一角,周老师对我回忆道。作为南大古生物学专业的兼职教授,周老师深受同学们爱戴。在2004年前后,周老师带着我南下金陵,让我在他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古生物学生的讲座上作一个小助教。而正是在种种类似的教学活动让我逐步了解到古生物学科的种种奥妙,勤奋与好强,是我从周老师身上得到的另一宝物。这也成为我如今远渡重洋,求学加国的原动力。 在北京时,每天晚上路过古脊椎所,我总会不自觉地抬头看看楼上那为数不多的几点星火,其中必定有一盏灯是属于周老师。而这些灯光,也照亮了如同我一样很多年轻人的地学人生。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