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责任为大地疗伤——“8·13”清平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见闻浏览次数:693 发布日期:2010-11-09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清平,四川省绵竹市一个美丽的地方。然而,更多人却是因为一场泥石流认识他的——今年8月13日突发的泥石流灾害中,清平乡3000多人成功撤离,让群测群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防灾减灾体系更加深入人心。 而今在这里,灾后治理工程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11月2日,参加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五条线”建设现场会的代表们,来到了这里。 文家沟,未来的地质公园 在“8·13”清平特大泥石流中,冲下来的泥石流多达600多万立方米,其中45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是从文家沟冲出来的。 现在,四川省地矿局地质集团公司正在这里进行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治理工程。“搞了这么多年灾害治理,没有哪条沟的治理这么难。”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徐志文感叹。 面前是一座山一般的巨大的滑坡堆积体。它是汶川地震的产物,也是泥石流的物源。在冲下了45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后,仍有4000多万立方米非常松散的物源有可能下泄。同时,导致泥石流发生的关键因素——极佳的汇水条件和很陡的坡降,依然让人们感到极大的威胁。假如再次暴发泥石流,危害程度绝不会亚于“8·13”。 物源、水源、坡降,致灾因素明确。四川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李前银介绍,目前,治理的总体思路已经建立,即:分水减流,固床护坡,拦挡停淤。 水是导致泥石流暴发的重要因素。所以,分水减流,就是通过修建隧道、明渠或者管道等手段,尽可能让水分流,或者引走,避免水集中在松散层里面。在物源区采取的措施是固床护坡,通过工程,稳固沟床,避免坡上物质被水冲走。到了堆积区,通过采取筑坝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拦挡泥石流。“建坝也很难。”他介绍,“堆积物相当厚,水的饱和度高。” 尽管细节尚未敲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些工作,不仅会使泥石流冲出沟口形成危害及灾害链的可能性大大减小,而且将在设计标准和设计年限内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是,这个同时拥有地震遗迹、地质灾害遗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地方,将建成地质公园。“清平重建得靠旅游开发、科普宣传。” 徐志文说,“今年我们力争把这里建成省级地质公园,以后建成国家地质公园,让游客从中获取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让当地老百姓从中受益。” 这个观点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的赞同。 走马岭沟,全力保障安置点 “国土铁军,冶勘蜀通,决战走马岭。”在另一条泥石流沟走马岭沟,四川省冶金地勘局负责的治理工程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在“8·13”特大泥石流中,共有11条沟发生了泥石流。其中走马岭沟的泥石流规模仅次于文家沟,流量将近100万立方米,目前仍有400多万立方米的物源。 在走马岭沟一带,是大片的震后重建的安置点,龙门山断裂带从此地通过。当地政府将走马岭沟打造为中国银杏沟,曾经,很多当地百姓在沟内开办农家乐项目。不远处的绵远河,在上次泥石流中,已经淤高数米,最高处达12米。针对这种情况,四川省冶金地勘局提出了“拦、固、停、排、监测预警”的方案。拦,即在主沟内设置多级拦挡坝,拦粗排细,采用谷坊坝群、潜坎稳固物源。通过排导槽、防护堤,排导泥石流细颗粒、左岸既防冲又保护安置区,右岸保护安置区。同时在堆积区建设停淤场,在第二个汛期之前清理掉淤积物。“物源量太大,全部拦住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处理,能够基本保护老百姓的房子。同时减轻绵远河的压力。”项目负责人说,“这个方案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到明年4月30日,这项艰难的工程将正式完工。 那到时候再来清平,人们看到的,又将是另一番景象——一个更美、更安全、更和谐的清平。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