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地质遗迹资源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侧记浏览次数:659 发布日期:2010-12-07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公园新闻 11月9日-11日,包括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主席迈克尔·克罗泽在内的来自新西兰、英国、波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和日本7个国家的16位国外地貌学权威,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质地貌学专家,与国内各地质公园和科研机构代表齐聚张家界,参加张家界砂岩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会上,“张家界地貌”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定,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启动十年来的成就也得到了广泛赞誉。 这次会议的最大焦点,无疑是张家界在地质公园建设方面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也从中看到了中国地质公园的发展变化。正如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主席迈克尔·克罗泽所感受到的那样,在张家界地质公园里不仅欣赏到了独特美丽的砂岩峰林地貌,而且这里记录了中国人民的历史文化、希望与梦想。作为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会长、国家地质公园评委的陈安泽研究员,亲历了地质公园从无到有、从新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看到中国地质公园今日的成就,他感到由衷的欣慰。他说,地质公园之所以受到社会的欢迎,是因为对于地方的经济、社会、环境都有效益,而且是立竿见影的效益,张家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张家界接下来要做的,他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研究,继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它的科学内涵;二是加强导游员的培训,要把现有的地质公园建成一个确确实实的科学普及的公园,这一点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三是加强科学的宣传,和世界各地的地质公园多交往、多联系,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 而地质旅游十年来对中国旅游所作出的贡献,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巡视员唐洪广的总结十分精辟。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重要的休闲方式,求知、求新、求奇成为人们在旅游生活中竞相追逐的目标,而地质旅游正好满足了人们求知的心理。它通过研究旅游资源的地学成因,揭示了旅游资源在地学方面的功能与价值,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旅游文化内涵,拓展了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深化了旅游产品的科学内涵,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而获得赞誉之后,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首先就是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对于地质公园保护管理与旅游发展,张家界的管理者有了初步构想。 张家界武陵源区委书记陈红日介绍说,首先要把地学成果作为公园的核心生态要素,科学维护地质遗迹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地质遗迹保护可以借助地学研究成果,围绕区域内的生态要素做文章,例如利用地学成果来开展科普教育、实施生态保护等。其次是把地质遗迹作为景区的高端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品品位提升。因为“地质遗迹”含有极其深厚的自然科学价值和人文审美价值,是推动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的重要支点。要充分利用科技化、信息化技术,让地质遗迹资源“活化”。如用四维电影展示砂岩峰林演变历史、通过复原方式模拟古生物生活场景等,还可以开发包装砂石画、观光石、山水画、矿物岩石标本模型、科普图书、音像制品、古生物玩具模型等旅游商品,处处传递地学信息,渗入“张家界地貌”的要素特征。最后是把地质公园作为品牌升级的绿色通道,开拓旅游发展空间。把生态品牌转化为旅游品牌,改进包装旅游的宣传画册、形象口号、景区解说词,充实地质遗迹内容;把大众市场转化为细分市场,按照“稳近拓远、分类经营、固本培新、重点突破”的要求,稳定国内客源,并借助地质公园这个高端平台,开拓欧美市场;把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主动融入国内外地质公园的整体布局和旅游发展大局,与国内外知名地质公园积极协作,通过科研合作、联手促销、客源互送实现优势互补。 同样作为管理者,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资源管理处处长陈德才表示,参加这次会议主要是来学习的,和张家界及其他地质公园相互交流、学习一下地质公园保护方面的系统经验和做法,探索一条好的管理方法和路子。与张家界不同的是,雁荡山的管理主要是根据部里、省厅的要求具体部署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的,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实行了风景名胜地质公园的管理,体制上是地质公园和旅游公园在一起管理,一起运作。雁荡山国内游客居多,政府每年都投入上千万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对外推广,地质博物馆也正在改造。目前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把总体规划做好,为今后建设做一个依据。当谈到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时,陈德才表示主要表现在人才比较缺乏、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用地指标比较少等方面。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会议增添了很多教育、科研等学术机构的代表。据了解,这次会议共有包括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国内外37所大学参加,这是前所未有的;共收到100多篇论文,数目也是历届年会最多的。这说明,旅游地学这个学科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机构的重视。同样,本届年会也出现了很多旅游地学研究生的身影,他们都是未来中国地学旅游的新生力量。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已经跟随导师进行了多次地质公园考察和学术研究,有的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术上有所成效,为地质公园建设添砖加瓦。他们也都纷纷表示希望将来能够从事地质公园事业,在他们看来,地质公园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必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