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刻不容缓 —— 有感于某商品粮生产县农民“有粮却不敢食”

浏览次数:448  发布日期:2011-01-28  分类:专业领域/农业地质
    据《南方周末》近日报道,在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某县,当地一些种粮的农民面临“有粮却不敢食”的境地。造成这种结果的“祸首”让人深感忧虑——耕地重金属污染。 自上世纪50年代这个地方开发锰矿以来,其周边农田渐被烟囱和厂房包围。长期开采矿产,使村里的灌溉水源遭到污染,人们不得不从混杂着工业废水的沟渠中取水浇田。长此以往,土壤重金属“中毒”,粮食长成时也就带毒了。 据分析,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的排放是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重金属一旦进入生态环境,尤其进入土壤—水稻系统后就很难排除。过量的重金属在水稻中大量积累,不但影响水稻产量、品质及整个农田生态系统,而且会通过食物链危及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当“镉米”、“铅米”等流向餐桌时,人也就成了重金属流动链中的一员。震惊世界的源于镉污染的“痛痛病”、源于汞污染的“水俣病”等,对我们都是沉痛的教训。然而,教训似乎正在被淡忘。 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显示,目前中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面对这一严竣现实,我们在庆贺粮食产量“七连增”时,须保持必要的警醒。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几乎都在种植水稻。“粮”者,“良米”也,生长出“良米”的土地才可称良田。我们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为了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口粮”田,如果“口粮”田出现问题,不但我们自己心中会“慌”,也对不起子孙后代。 在2010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强调,要做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壤微量元素测评分析成果应用,开展耕地质量变化监测试点工作,促进耕地质量保护。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当积极行动起来。 耕地的质量保护重在“护土”,而“护土”的根本又在于“养”和“治”。18亿亩耕地要保住,“养好”、“治好”18亿亩耕地,更是不容有怠。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