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地质先行 缓解资源瓶颈 ——写在地质大调查收官之年(一)

浏览次数:585  发布日期:2011-01-31  分类:综合
    经济建设,地质先行。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矿产资源,需要从矿业的源头——地质工作,特别是公益性地质工作来超前规划实施。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12年来的重大成果,充分证明了公益性地质工作先行的重大意义。比如,在我国16个重点成矿区带上,累计新发现了油气、煤炭、铀、铁、铜、铝、钾盐、金、铅锌、锰、钨、锡等战略性矿种的900余处矿产地,彰显出对我国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的重要现实意义。而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完成,则以一清二楚的资源家底,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更具现实意义的是,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远景调查中新发现矿产地和勘查靶区、大型矿产地前期勘查等公益性地质工作,不但带动了区域地质找矿工作的开展并实现着找矿重大突破,而且极大地引导和拉动了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突显了公益性地质调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促成了一个找矿成果遍地开花的新时代悄然来临。    事实胜于雄辩。云南普朗、羊拉铜矿,新疆阿吾拉勒的备战、查岗诺尔、智博等铁矿,西藏的驱龙、甲玛铜矿,辽宁大台沟和安徽泥河铁矿等,哪一处不是在公益性地质大调查取得重要新发现后,商业性勘查及时跟进,短时间内取得快速突破并规划建设大型矿山的呢?12年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各项成果有力地证明了:无论是西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还是中东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地区,均有望取得新的找矿突破,已初步形成的藏中铜矿基地等十大新的资源接替基地,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强资源保障。    曾几何时,当国际国内矿产品一度相对供过于求时,有人曾断言中国找到的矿已经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地质工作无须投入太多,况且国内找矿不如到国际市场买矿更合算。然而,在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50%的今天,多付出的数以千亿元计的代价,让我们着实尝到了国际矿业寡头垄断下价格飞涨带来的苦果。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2年的大调查投入,也不过120亿元,平均每年仅10亿元,换来的结果却是惊人的:新增矿产资源量煤炭1300亿吨、铁矿石50亿吨、铜3850万吨、铝土矿4.49亿吨、金1830吨、钾盐4.68亿吨。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煤炭、铁矿石、铜、铝土矿、金、钾盐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分别比2001年底增长28%、11%、16%、30%、42%和23%。    两相对比,地质大调查工作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设想,假如没有12年前公益性地质大调查高瞻远瞩的先行,我们今天在国际矿产品市场上的付出一定会更多,也一定会有更多种类的矿产品需求受制于人。而且展望未来20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仍将长时间保持高位需求态势,到那时,我们付出的代价,又何止千亿元呢?    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近年来,公益性地质调查积极参与了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探索与构建工作。泥河模式、嵩县模式、锡田模式、新疆“358”项目、青藏专项等机制创新的实践经验,大大推进了矿产勘查成果及时转化,有力拉动了后续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及开发,促进找矿成果快速转化为矿业产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如果把公益性地质工作比作杠杆,那么,新机制就是这个支点。    在新一轮地质找矿保障工程中,“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依然是未来地质找矿工作的主旋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新机制为支点的地质找矿,必将发挥出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杠杆作用,去撬动更多的商业资本投入地质找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