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淋岗:活动断裂还是滑坡?——武汉地调中心探查佛山西淋岗断层纪实

浏览次数:606  发布日期:2011-03-28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一线灾情
    江天漠漠白鹤飞,绿野漫漫堤树微。——“西淋返照”曾被誉为广东佛山旧景之一。如今,西淋岗风景早已不再。在佛山市东部的陈村镇平胜村边,一座海拔90多米的小山,看上去与普通山坡并无区别,只依稀可见大量采石、取土留下的挖痕。 但自2007年有地质专家在这里发现地表断错滑动面以后,西淋岗成为佛山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热议的焦点。地表断错是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带还是地质滑坡现象?无论哪种结果,都关系着整个珠三角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011年3月16日,广东省地震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联合举办“广从断裂西淋岗滑动构造现场研讨会”,欲揭开西淋岗的神秘面纱。质疑“活动断裂”结论 2009年8月,带着研究“活动断裂”的初衷,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珠江三角洲项目组对西淋岗进行了调查,对其活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2010年,项目组在开展“珠三角NW向断裂活动性调查评价” 工作时,发现其中NW向沙湾断裂和西淋岗断裂在西淋岗交汇。为了综合评价珠三角断裂活动性问题,项目组将NW向和NE向联合研究,进行了地质地貌、地质构造调查,并建立了地层标准剖面。通过调查,项目组对西淋岗“活动断裂”的结论表示怀疑,认为不能轻易对这条断裂的活动性和危险性过早下结论,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2010年12月初,武汉地调中心水环室主任、珠三角活动断裂调查评价项目负责人黄长生博士决定开挖探槽对西淋岗断层进行进一步验证。项目组首先在垂直于北东向断层布置了3个探槽。通过开挖的3个探槽,发现断裂沿走向延伸断距逐渐变小,在深度上无论断距和产状都发生不均匀变化。项目组认为这与活动断裂形成的力学机理、一般特征并不相符合。结合周边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历史,项目组初步判断出露于西淋岗的“活动断裂”有可能非构造成因,而是外力活动的结果。探槽证实断层的滑坡特征  “鉴于活动断裂在珠三角特殊的社会和现实意义,一定要客观真实,工作必须深入仔细,来不得半点疏忽。”武汉地调中心主任姚华舟给项目组提出进一步工作要求。   为了加大研究工作力度,武汉地调中心与广东省地震局合作,同时邀请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专家学者共同参加工作。2011年1月,项目组垂直于北东向断层又加密布置了6个探槽进行求证,进一步证实:西淋岗的“活动断裂”不是构造活动成因,而是外力活动的结果。   在滑坡特征方面证据还不充分,应进一步加深工作求证。武汉地调中心从事新构造、滑坡研究的有关专业人士,就项目组取得的最新资料再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后,要求项目组彻底搞清楚断裂成因。 2011年2月10日,春节刚过,项目组再赴西淋岗,从滑坡角度,位于北东向断层西侧布置开挖了10号、11号探槽。剖面再次证实了西淋岗断层的滑坡特征,并准确圈定了滑坡运动的边界。至此,11个探槽揭露结果充分验证了西淋岗断层是滑动构造的判断,否定了“活动断裂”内动力成因。西淋岗滑动构造获专家共识 2011年3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起东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地震局等50多位专家学者深入现场,对每一个探槽展示的剖面断层现象进行查看研讨。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项目组前期的工作,一致认为探槽作为研究“活动断裂”的布置合理,展示的剖面真实地揭示了断裂形成原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教授认为,探槽展示迹象看不到“活动断裂”现象,但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继续开展研究。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冉永康认为,“断层”是外动力作用更有说明力。邓起东院士从断层性质对比、构造特点、局部地形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归纳说,西淋岗“断层”的规模小、切割浅、分布局限,是在局部地貌和构造条件下、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滑动构造。通过辩论研讨,与会者认为,西淋岗发现的地表滑动构造与广从断裂的新活动无关,更不具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而是重力失衡形成的裂隙或滑动面,与滑坡有关。 或许,西淋岗滑动构造学术争论还会继续,但珠三角地区断裂活动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必将因此而更加深入、科学。为经济区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地质技术保障,这让参与的每位地质人倍感责任重大。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