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多方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国土资源大调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回眸

浏览次数:741  发布日期:2011-04-28  分类:综合
    矿产资源是地球对人类的馈赠。 考察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可以发现,人类能够由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步入到文明社会,其实是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认识、发现、开发、利用程度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文明也在不断提高、进步。 但是,矿产资源毕竟深埋于地下,要认识、发现并开发、利用好,还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技术手段。区域地质调查,就是人类认识地球、发现矿产资源最基础的方法技术手段。区域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  “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是提高对地球的认识水平,查明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最基本的方法。”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原主任庄育勋对记者说,“地质大调查实施以来,我们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方法,在我国开展了新一轮区域地质调查,提高了我们对国土的认知水平,为矿产勘查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基础支撑。”    12年的地质大调查,区域地质调查累计投入15亿元,共完成1:25万区调494万平方千米、1:5万区调30万平方千米,提交了1040幅国际分幅区域地质图,其中1:25万区调365幅,1:5万区调675幅。 这些工作的完成,使我国区域地质工作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一是填补和更新了一批国家基础地质图件。从1999年到2005年,完成了青藏高原空白区152万平方公里(110个幅)的1:25万区调工作,在填补了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中比例尺区调空白的同时,宣告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调的全面覆盖。1:25万区调(含实测和修测)494万平方千米,使我国一半以上的陆域国土面积的中比例尺地质图件得到更新。以重点成矿带为重点,兼顾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和重大地质问题区,开展了1:5万区调,完成面积30万平方千米,其中成矿带完成24万平方千米,至此全国累计完成21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22%。 二是更新了一批区域性地质图。在区调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大区的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编制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地质图,建立了区调成果数据库。出版了《中国西北部地质概论》、《昆仑山及邻区地质图》、《中国天山及邻区地质图》,编制了昆仑及邻区地质图、东北地区地质图、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地质图、中南地区地质构造图等图件;开展了16个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综合研究,编制了东天山—北山、祁连、西南三江、大兴安岭、川滇黔、辽东—吉南、晋冀、武夷山等重要成矿带地质图。 三是初步建立国家区域地质数据更新体系。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形成了国际分幅1:2.5万、1:10万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建立了1:5万、1:25万区域地质图成果数据库和不同层次的区域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通过区调填图和综合研究工作,建立了野外填图、不同层次综合编图和数据库建设的地质图文更新体系。 12年来,完成了青藏高原1:100万航磁和区域重力调查,实现了全国大陆1:100万航磁和区域重力调查的覆盖。1:20万航磁调查完成冈底斯、西南三江等重要成矿区带和青藏铁路沿线等重点地区70万平方千米,工作程度提高7%;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完成西南三江、大兴安岭、天山—北山、秦岭、南岭、昆仑—阿尔金和湘西—鄂西等重要成矿区带139万平方千米,工作程度提高14%;1:5万航磁调查完成大兴安岭、天山—北山、昆仑—阿尔金等重要成矿区带25万平方千米,工作程度提高3%;1:5万航空放射性调查完成大兴安岭、天山—北山等重要成矿区带20万平方千米,工作程度提高2%。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获得的海量数据为基础,编制了全国1:500万、6大区和青藏高原等重点地区1:50万~1:150万、800多幅1:5万~1:25万国际标准图幅航磁或重力系列图件,更新了一批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图件,丰富了地球近地表的隐伏信息,提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水平。 12年来,共完成区域化探100.2万平方千米,工作程度提高10%,西南三江、大兴安岭、天山-北山、昆仑-阿尔金、班公湖-怒江和冈底斯等重要成矿区带区域化探工作程度大幅提高。以区域化探扫面获得的海量数据为基础,编制了全国1:1200万、1:500万和六大区1:50万~1:150万、1:20万分图幅的39种元素地球化学图及异常解释等系列图件,查明了各项元素的区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为世界地学发展作贡献 新理论及多种手段的运用、调查区域面积的扩大,使我们对地球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认识。而这些更新更深的认识,也成为我国地学工作者对世界地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一是首次实现了人类对最年轻、最高的高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覆盖,形成了一系列对世界地学发展具有重要贡献作用的首创性成果。新发现数以万计的古生物化石,为确定地层时代和形成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全面更新和完善了青藏高原地层系统;新发现和确认了20条蛇绿混杂岩带和16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对认识造山带的组成与结构、恢复洋陆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分析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指导找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新发现和确认了一大批重要的岩浆岩体,查明了岩浆分布和时空演化规律,对研究青藏高原不同演化阶段的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的构造—岩浆事件及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新发现和确认了一系列重要地质界面,厘定了一批重要地质事件,对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历史和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获得了大量高原隆升、环境变化资料。 在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区调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和区域重大问题的联合攻关,建立了1:2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构建了青藏高原地质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编制了1:150万地质图、大地构造图、构造—岩浆岩图、前寒武纪地质图、变质地质图、新生代地质图、反映青藏高原演化的系列岩相古地理图及重力、航磁、化探等基础系列图件。这些新认识和成果将成为人类研究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历史的“金钥匙”。 二是在全球首次系统开展了数字化地质调查,形成了地质数据采集与更新体系。这一体系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主研发,由野外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室内数字化信息整理、成图、建库等环节的软硬件构成。利用这一体系,我国在国际地学领域首次形成了国际分幅1:2.5万、1:10万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建立了1:5万、1:25万区域地质图成果数据库和不同层次的区域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并建立了野外填图、不同层次综合编图和数据库建设的地质图文更新体系。这一成果,对全球地学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借鉴作用。目前,多个国家已主动邀请我国以这一体系为样本,对其进行数字化地质调查工作培训。 三是首次开展了我国中东部地区160万平方公里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本查清了调查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土地各项元素指标的空白。这项工作不仅延伸了地质工作的科学内涵,拓宽了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而且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农业经济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得广泛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宝贵的地球化学成果为土地资源实现由数量管护转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并重转变提供重要依据;获得的高精度土壤碳数据,也为我国土壤固碳潜力评估、积极应对全球变化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以生态系统为基本单元,以元素成因来源、迁移途径、生态效应和预测预警为主线的一门具有原创性的边缘学科——生态地球化学正在形成。助力实现找矿突破 矿产其实就是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岩石。庄育勋说,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用多种方法查明地层、岩体等各类地质体的产状、分布、组分、时代、演化及相互间的关系,查明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区域地质调查,是矿产发现的基础。 地质大调查12年间,通过填图新发现1280余处矿(化)点和矿化线索,有80余处转入后续矿产勘查。班公湖—怒江西段铁铜矿、冈底斯西段铁矿、西昆仑铁铜矿、东昆仑—阿尔金钒钛铁铜矿、二连—东乌旗铜铁矿、大兴安岭中段铜金矿、辽东—吉南金钼矿、南岭钨矿、福建宁德-闽清铅锌钼矿和大水坑萤石矿等有重要找矿发现。其中,尼雄特大型富磁铁矿资源量达数亿吨,新疆新源林场金矿、新疆塔什库尔干铁矿、黑龙江黑河三道弯金矿、湖南临湘西冲钨矿、福建顺昌南舟萤石矿等28处达大中型以上规模。 通过物探共发现异常10466处,检查物探异常2340处,见矿物探异常554处。以重磁等物探异常为线索,发现了辽宁本溪大台沟特大型铁矿、山东济宁大型铁矿、安徽泥河大型铁矿、司营口—马城—长凝大型铁矿、河北承德大型钒钛磁铁矿、河南舞阳大型铁矿和云南普朗大型铜矿等,并大幅扩大了西藏尼雄铁矿和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铁矿的储量。 通过化探累计发现异常10234处,检查异常3558处,验证1301处,见矿异常1215处。以化探异常为线索,发现了西藏驱龙大型铜矿、青海沱沱河大型铅锌银矿、四川刷经寺特大型金矿、新疆祁漫塔格和彩霞山大型铅锌矿、黑龙江争光大型金矿、内蒙古达莱大型有色金属矿产基地等。 庄育勋说,这些直接的找矿线索为我国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发挥了先行性、基础性作用。除此以外,通过开展区域地质研究,还为我们解决了到哪找、找什么矿的问题。 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通过对晚古生代含矿建造研究,在下扬子地区晚泥盆—中石炭世地层中划分出12层含铁质的岩性层,揭示了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提出新的找矿远景区。 在祁连成矿带建立了北祁连海相火山岩的沟—弧—盆体系,查明北祁连大陆裂谷和弧后盆地拉张最为强烈的地区为成矿有利地段,提出古火山机构控矿的认识。北祁连山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大陆裂谷、板块构造和陆内造山三种构造体制。北祁连山古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与拉张构造环境有关,不同类型铜多金属矿床产出的位置和特征与古火山机构和古海底构造裂隙系统关系密切,为指导区域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天山石炭—二叠纪大火成岩省的新认识,为在东天山寻找与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提供了新思路:认为天山造山带自早石炭世进入造山后陆内裂谷拉伸阶段,发生大规模岩浆事件,形成了囊括境内外天山造山带以及天山以北的准噶尔地区和天山以南塔里木板块北缘的“天山(中亚)大火成岩省”,揭示了天山及其邻区(中亚地区)晚古生代初期的洋陆转化过程和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大火成岩省活动,对中亚地区大—特大型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还圈定一批重要找矿远景区。在昆仑—阿尔金成矿带圈定了塔什库尔干铁铜矿远景区、长沙沟铜镍金找矿远景区,重新厘定了黄羊岭锑汞矿、野马泉—肯德可克铁钴矿等找矿远景区;在班公湖—怒江西段圈定了4个铁铜矿远景区;在冈底斯西段圈定了7个铁矿远景区;在西南三江圈定了12个远景区;在大兴安岭成矿带圈定了得尔布干西南段银铅锌铜钼及金成矿远景区、根河—乌尔其汉铜钼矿找矿远景区、多宝山铜金钼多金属矿远景区、阿尔山—博克图铁铜多金属远景区和西乌旗—霍林郭勒铜多金属找矿矿远景区;在南岭成矿带圈定了骑田岭、都庞岭—九疑山、花山—连阳、乐昌—翁源、崇余犹—三南等钨锡铅锌找矿远景区;在湘西鄂西成矿带圈定了神龙架—黄陵、鹤峰—龙山、张家界—铜仁、沅陵—怀化等铅锌锰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庄育勋告诉记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还带动了地方政府投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工作的积极性。以部省合作为平台,近3~4年间,仅内蒙古、新疆、黑龙江、青海、河北、山西、山东和辽宁等省(区)政府出资签订开展的1:5万航空物探协议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目前完成面积约为50万平方千米;全国31个省(区、市)投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费用达到3.5亿元。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