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城 幸福之山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掠影浏览次数:545 发布日期:2011-04-24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公园新闻 2006年9月17日,由北京市房山区与河北省涞水县、涞源县联合创建的“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在英国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被评定为“世界地质公园”,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2009年3月29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奠基;2010年5月15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建成正式开馆;2010年10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在希腊专门召开会议,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在会上顺利通过了中期评估;会议还对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过去四年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建设引领了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态势,是亚太地区世界地质公园的表率和其他国家世界地质公园学习的榜样。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北京西南,巍巍太行与伟岸燕山交会处,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林木蔚歧、莽原万顷;峰峦秀峙、翠壑千重,自然环境极为优美。公园东西长130.80公里,南北宽75.09公里,总面积953.95平方公里,划分为八个园区。 远古人类的家园 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是早期人类发祥地,1987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这个遗址是亚洲大陆最大的史前人类遗存宝库。70万年前的“北京人”、10万年前的“新洞人”、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构成了一幅70万年前~1万余年前人类文明画卷,清晰展示了人类进化的历程,在研究世界人类进化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遗址中与“北京人”同时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近100种,其中包括葛氏斑鹿、硕猕猴、豪猪、鬣狗、剑齿虎、三门马、转角羚羊、德氏水牛、披毛犀、肿骨大角鹿等。这些动物化石对研究第四纪以来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化、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周口店遗址是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重要基地。依据周口店第一地点厚层中更新世洞穴沉积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起的“周口店动物群”,是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地质时代、沉积序列和动物群演化序列的层型剖面。 就科学价值而言,周口店出土文物的丰富性和珍贵性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一座有关人类演化的科学信息和资源宝库,是我国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科研基地,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圣地。 横空出世的造山运动 中国房山世界公园地质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8亿年前,当古老的克拉通结晶基底形成后,园区经历了一个长达25.5亿年稳定盖层形成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里,公园沉积了巨厚的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碎屑岩的地层,发育各种沉积构造和大量古生物化石,这套地层在中国华北地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广泛的区域对比意义。 发生在中—新生代的“燕山型陆内造山作用”是公园地球发展史中一次规模宏大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公园主体构造格架。区内的大型褶皱与断裂、侵入岩和火山岩,都是这次造山运动的产物。 地质公园中的断裂构造以燕山中晚期为主,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北北东向。区内最为著名的是紫荆关深断裂、南大寨断裂、近南北向的霞云岭逆冲推覆构造和围绕房山岩体发育的剥离断层。 出露在十渡园区的“七渡背斜”是燕山中期形成的,这是一个极具观赏性的褶皱构造,活脱脱一个构造模型。“青峰拔地起,碧水依山过”,水中的倒影更增添了这里的钟灵秀美。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貌主体是发育在碳酸盐岩中的“构造—冲蚀峰丛”地貌,无论是其形态、类型,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地域代表性。园区在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构造—冲蚀岩溶地貌”表现为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的陡峻岩壁,线条刚直且棱角分明的半面山、岩峰、塔状山、板状山、棱柱山及两壁直立的峡谷、嶂谷、“一线天”等,这些地貌形态的共同特征是棱角分明,岩壁上节理、裂隙清晰可见。其中白石山园区的大理岩峰丛,十渡园区的笔架山、蝙蝠山,野三坡园区的百里峡嶂谷,圣莲山园区的莲子峰是这类地貌的典型代表。 神奇秀美的岩溶地貌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中除地表岩溶外,还发育以石花洞、银狐洞、仙栖洞、三清洞为代表的岩溶洞穴100余座,洞穴分布密度之大在全国是罕见的。这些洞穴中的化学沉积物形态各异、精彩纷呈,堪称中国北方岩溶洞穴中的极品。 著名的石花洞是公园的一颗地下明珠,走进石花洞犹如进入一个梦幻世界,琳琅满目的洞内奇观让人目不暇接。这里有滴水沉积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鹅管,流水沉积的边石、石幔、壁流石、石梯田、石旗、云盆、钙板,渗透水沉积的石枝、石盾、石珊瑚,停滞水沉积的穴珠、莲花盆、石葡萄、水钙膜、石灯、月奶石,飞溅水沉积的石毛、石花、晶花。共计五种沉积类型33种形态,几乎包括了岩溶洞穴文献中所记载的全部化学沉积物的形态和类型。 月奶石我国是在石花洞中首次发现的,这是一种乳白色海绵状的洞穴堆积物,是寒冷时期停滞水沉积,对研究公园的气候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公园中除以化学沉积为主充满迷幻色彩的洞穴外,还发育由地下暗河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下峡谷洞穴,最具代表的是十渡园区的三清洞。这类洞穴洞体成深邃的峡谷型,洞中除见少量由飞溅水形成的小型丛状石花外,基本不见化学沉积形成的石笋、石钟乳等较大型的化学沉积物。 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 公园所属的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涞源县,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丰厚。房山区内有文化古迹302处,其中古遗址39项、古墓葬20项、古建筑121项、古寺古塔及摩崖造像石刻94项、近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8项,这些遗迹涵盖了旧石器、新石器、商周、战国、汉、晋、北朝、隋、唐、五代、辽、金、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 在悠悠历史岁月中,公园留下了众多的名寺古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公园东部,是我国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始建于公元631年(唐贞观初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云居寺之所以成为佛教圣地不仅是因为历史悠久,更因为这里藏有数量惊人的石经。最早在云居寺进行石经刊刻的是静琬法师,始于公元616年(隋大业十二年)。继静琬法师刻经后,历经唐、辽、金、元至明末止,在长达1300年间,历代都有法师在此进行石经刻制,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壮举。目前云居寺内藏有石刻佛教经籍1122部3572卷,石刻经版14278石。 除石经外云居寺还珍藏着大量纸经和木版经,其中纸本经卷2.2万卷、木版经7.7万块。石经、纸经、木版经世称云居寺三经,又称云居寺“三绝”。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公园中的长城白石山园区位于此。此段长城修建于公元1573~1576年之间,是目前明代长城中保存较完好的地段之一。 位于涞源县城内的阁院寺,始建于东汉时期。寺院由天王殿、文殊殿、藏经楼组成,其中文殊殿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土木结构建筑。 群英荟萃的地学摇篮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不仅具有优越的地质条件,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而且这里还是我国最早运用近代科学知识开展地质调查研究的地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学家就是从包括公园在内的北京西山迈出了地质事业的第一步。正因为如此,北京西山被誉为“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 1916年叶良辅、谭锡畴、王竹泉、谢家荣、李捷等人测制了北京西山第一幅1∶5万地质图,对西山地质进行了第一次系统调查,后由叶良辅先生执笔于1920年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区域地质研究专著——《北京西山地质志》;翁文灏先生在深入考察了北京西山、北山和辽宁北票地区的地质构造后,与1927年提出著名的 “燕山运动”;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使周口店成为世界古人类研究基地,先后有杨钟健、贾兰坡、丁文江、李捷、翁文灏、步达生、德日进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学者在这里进行古人类的研究,至今在周口店的“科学家纪念园”中,还可见到他们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后,公园的地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周口店已成为全国地质院校师生实习基地;以周口店命名的地层单位和动物群是研究中国北方新生代中更新世沉积环境、古气候、古地理的标准地层单位;有关西山地质的研究成果达上千篇(部),代表和体现了近代我国地质研究的水平,有些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有近20位中国科学院地学院士在西山进行过系统地质调查研究。正因为如此,公园在我国地质工作发展历程中具有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怡人的自然风光 发源于区内白石山园区涞源城中的拒马河犹如一条绿色飘带,蜿蜒轻柔地缠绕在园区中部。这条两岸人民的母亲河其源头是由泉群组成的,在众多的泉中以北海泉、南关泉和老龙潭最为著名。群泉密集的拒马源头面积达6平方公里,这里泉水淙淙,白杨绿地,山水相映,环境清幽,一派水乡风光。 拒马河在太行山谷流淌,两岸群峰吐翠,碧潭泉涌,万壑竞秀,静影沉峰,编织出一幅“青山野渡,百里画廊”的迷人画卷。 目前公园植被覆盖率达67.28%,郁郁葱葱的林木把公园装点成一个绿色世界,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区内野生动物数量在逐年增加。褐马鸡、猕猴、大足鼠耳蝠等国家保护动物已在公园内安家落户,园区正向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迈进。 悠远的长城、古老的庙宇、深邃的嶂谷、壮观的峰丛、神奇的草甸、涌动的松涛、缥缈的云海、飞溅的流瀑,这一切构成公园极为壮观的景色。 满怀激情展望未来 2010年10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在会议上提出:希望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要站在世界首都城市的高度,按照创一流的标准,进一步加强公园统一性建设、产业发展、宣传推广、合作交流等工作,不断提升公园整体发展和管理水平,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力争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的典范和形象大使,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作出更大贡献。 房山区委、区政府按照这一期望与目标,对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作出了总体发展目标: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世界地质公园申请者评估表》为指南,按照“高标准、创一流、建平台、当典范、作贡献”的要求, 以实现“主题形象鲜明、文化特色突出、产品结构合理、游览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为主要内容,以综合旅游产业为主导,努力把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建成融北京之源、地学摇篮、神奇秀地、休闲家园于一域,集科普科考、生态体验、宗教朝觐、人文追踪、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的地质公园、首都旅游发展的重要功能区,中国乃至世界地质公园领域的典范。其发展布局:依据《房山区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确定地质公园的总体布局是“创建一个科研科普综合基地、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构建七大特色功能区”,整体提升园区资源的文化影响力、市场竞争力,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创建一个科研科普综合基地。以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为龙头,以八大园区为支撑的集资源展示、科研科普、旅游集散、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科研科普综合示范基地。 打造三条旅游精品线。一是以拒马河为主线, 以十渡、百里峡、白石山为重点的峰林峰丛峡谷旅游精品线;二是以大石河为主线,以石花洞、圣莲山、白草畔为重点的岩溶洞穴生态观光旅游精品线;三是以历史文化为主线,以周口店、云居寺(上方山)、明长城为重点的古文化、宗教文化旅游精品线。同时,房山区要构建一个以知名景区为轴心、以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建设、精品民宿旅游发展为主要内容,贯穿南北两条旅游走廊的生态黄金旅游圈。构建七大特色功能区:文化旅游集聚区、峰丛峡谷度假区、溶洞休闲养生区、高山生态旅游区、休闲娱乐商务区、山岳观光休闲区、岩溶峡谷体验区。 放眼望去,绵绵青山依旧在,悠悠碧水向东流。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将以崭新的风貌,迎接八方游客、四海宾朋。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