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调”的地质三部曲———— 记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胡道功

浏览次数:595  发布日期:2011-05-30  分类:综合信息
    24年扎根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第一线的胡道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力学所著名的“老区调”。 作为地质力学所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胡道功先后承担完成了大兴安岭、内蒙古和青藏高原4幅1∶5万地质填图、2幅1∶20万地质填图和2幅1∶25万地质填图工作,发现并解决了一系列重要基础地质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他被授予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9年被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扎根高原10年,谱写国土资源大调查西部序曲 2000年,为了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先围绕青藏高原地区部署开展了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地质力学所承担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唯一的一幅西藏当雄图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胡道功是项目技术负责。 区域地质填图工作是基础地质工作,同时也是工作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流动性最大、工作环境最艰苦的工作。这是胡道功第一次进入青藏高原,在高寒缺氧地区工作,头痛、恶心、呕吐和浑身乏力等高原反应一下子都向他袭来。但胡道功在还没有完全度过“高原适应期”的情况下,就带领项目组成员挺进海拔4800米左右的纳木错地区。他除了要完成技术负责的相关工作,也和其他技术人员一样,每天完成10多公里左右的路线调查工作,并且每次下山都要背负10~20多公斤的地质样品。 超负荷的工作和高原反应,使他在野外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耳鸣和失眠,但他一直强忍着,没有告诉其他人。直到有一天,他出现了暂时性失聪才被送往医院治疗。但治疗后他又及时地返回到纳木错地区,继续完成路线调查工作,直到野外工作结束。 作为党支部书记,胡道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国家最需要的西部大开发地区,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默默地献给了青藏高原,而且一干就是10年。 “死亡地段”开展地灾调查,唱响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主旋律 2001年11月昆仑山8.1级大地震后,为保障青藏铁路建设,作为活动断裂课题组长和野外临时党支部书记,胡道功带领课题组成员在青藏高原恶劣气候条件下开展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调查,抢时间,赶进度,对青藏铁路五道梁—沱沱河段活动断层进行了大比例尺高精度调查研究工作。 寒冬时节,青藏高原经常是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白天气温在零下10多摄氏度,夜晚气温近零下30摄氏度。在这种极度寒冷和严重缺氧的高寒环境,维持正常生存尚且困难,开展野外工作则更为艰难。为了保障工作质量,胡道功带领队员们常常夜宿野外帐篷,时常遇上野狼和暴风雪,生命时刻面临着危险。有一次,胡道功在穿越念青唐古拉山东麓一条河流时,不幸掉进了寒冷的冰水中,身体和头部都被河水淹没。当队员们将他从冰冷的河水中扶上河岸后,胡道功浑身湿淋淋的,在凛冽的寒风中很容易患感冒并引发致命的高山病。胡道功在服用大量预防感冒的药物,休息一天后又投入到紧张的野外工作中,按期提供了格尔木—拉萨段1∶2000活动断裂分布图和活动断裂勘测成果报告。测量成果受到铁道部有关司局及国内同行专家的好评。 2005年,胡道功同志主动选择承担了“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评价”项目中地形和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段落——西藏林芝—云南德钦段,进行地表地质与地壳稳定性评价调查工作。这一地段是著名的“死亡地段”,地形切割和起伏,落差在2000~3000米左右,交通条件极差,在雨季期间,随时都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雪崩等灾害发生,这一区域每年都有过往人员伤亡。但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胡道功又一次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他所承担的地质调查任务。 同样,胡道功在玉树地震后第二天,就与地质力学所其他两位专家奔赴灾区,承担了玉树地震断裂和地震地表破裂的应急调查工作。在余震不断的危险中,他首先发现了玉树7.1级地震造成的连续地表破裂,在第一时间基本查清了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确定了玉树地震的宏观震中;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青海电视台、国土资源报等媒体的采访与报道,为玉树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规划和避让选址提供了依据,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除了艰苦的野外工作之外,还有大量的室内野外数据处理和填图工作。这些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一个点一个点,一条线一条线地绘制出来。办公室是胡道功的家,常常坐在电脑前整理材料和处理数据到深夜,每个节假日,办公室里都有他身影,他的妻子和孩子说他的脑海里没有节假日只有工作日。 令人欣慰的是,胡道功所承担的“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层调查与地应力测量”和“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项目为青藏铁路和滇藏铁路的设计、施工及未来铁路病害诊治和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新技术新方法奏响地质调查科技新曲 2007年,胡道功承担了“开展现代地质填图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示范”,这是一个探索性很强的项目。我国传统的“点线面密度控制”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在新形势下面临及时调整和改进的问题,这个项目要通过借鉴和融合国外的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与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填图方法。胡道功凭着一股迎难而上的刻苦钻研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通过聘请美国区域地质调查专家教授,同时与中科院和成都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开展合作,不仅将国外填图方法应用到昆仑山填图方法中,而且积极探索了高精度年代学手段和遥感技术在填图工作中的应用,为提高我国基础地质填图水平提供了范例。 胡道功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先后培养了3 名博士和硕士。近10年来承担国家、部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专著7部(合著),发表论文84篇(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他所承担的“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层调查与地应力测量”和“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被中国地质科学院评为2006年度十大重要科技成果,同时也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西藏当雄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获200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总之,胡道功这位“老区调”,为了他挚爱的地质工作,先后20余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开展野外调查,辗转几万公里。每年都在临近春节时胡道功才从野外回来,由于经常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地区生活,他的头发越来越稀疏,皮肤也因为在高强度的紫外线照射下变得黝黑,同事们经常调侃他“已经是个真正的西藏人了”。但即使如此,胡道功仍然以扎扎实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写着对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表达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