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科普大门已缓缓打开浏览次数:302 发布日期:2011-08-09 分类:防灾减灾 7月20日,第二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公示结束。打开名单,一处名为“哀牢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的科普基地在一众博物馆和地质公园中显得格外不同——不仅属于数量本就不多的科研实验类,而且是今年申报的唯一以地质灾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园地。 随即,记者走访了这一科普基地的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听听专家们对“地质灾害科普”的认识和探索。 这样的基地很特别 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调查与科技外事处的刘滨给记者看了一段有关哀牢山科普基地申报时的视频资料。与其他资源保护类、科技场馆类科普基地极具观赏性、趣味性的介绍光盘完全不同,这段视频既没有令人陶醉的旖旎风光,也没有充满奇趣的展览展示效果,而是一上来就彰显了地质灾害的恐怖与无情。 滔天的洪水、疾驰的泥石流、纷然下落的大块山石、倒塌的房屋,以及群众脸上悲痛的泪水,与记者记忆中一系列重大地质灾害事件,惊人的相似。 刘滨介绍说,哀牢山科普基地就是一处以地质灾害科普宣传为核心的科普阵地。在基地中,地质科技人员安装了7种类型96台(套)的专业监测仪器和200余套地声仪、地表裂缝伸缩仪和墙面裂缝报警器等群测群防监测仪,随时监控地灾隐患点的蛛丝马迹。参观者可以跟随专业地质人员通过6条成熟的野外参观路线,近距离地了解地灾成因、认识专业仪器、掌握防灾避险知识、熟悉群测群防工作。 哀牢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并不是我国唯一的地质灾害类科普基地,两年前,国土资源部建立的第一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雅安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就进行了科普基地申报。 据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科技发展处的谢秀珍回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评审工作启动之初,曾有人对是否设立雅安这样科学味道太浓的科研实验类科普基地提出质疑。甚至,由于多种原因,雅安科普基地在评审时被列为暂缓命名的科普基地,直到去年年底才正式挂牌。“当时,无论是申报者还是评审者,都没有任何经验,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讨和解决。这次哀牢山科普基地的申报就非常顺利,专家评委一致认为该基地科普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建设好这样的科普园地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谢秀珍表示,现在,随着对科普基地整体认识的逐渐全面和深入,人们已形成共识:一些科研实验场所也是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必要表现形式,我们完全可以把地质工作者数十年来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积累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通俗、亲民的科普素材和载体,使之与更为有趣的科技场馆、资源保护等类型的科普基地相互配合和补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网络。 科普是科研的一部分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调查与科技外事处处长吴爱民告诉记者,无论是位于云南省新平县的哀牢山示范区还是位于四川省的雅安示范区,都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近年来着力建设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与科技创新基地。通过科普基地建设,不仅为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打开了面向社会的窗口,而且为广大公众提供了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避险技能的场所。虽然这样的科普基地与我们常见的地质公园、博物馆等科普宣传形式不同,但其知识性和教育性更为突出,担负的社会责任更大。 吴爱民介绍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长期致力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治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国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和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组织完成了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与监测预警,专题研究了重大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对策,建立了一批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以此探索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机制,带动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2001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启动了全国第一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从那时起,一批献身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事业的科研人员便在这地灾横行的“雨城”扎了根。 周平根博士带领他的团队,踏遍青山,进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建立了由13个自动雨量站、17个GPS监测点、9个全站仪排桩监测点、5个水位监测孔、3处含水率剖面监测站等组成的区域地质灾害监测网,建立了基于北斗一号卫星通信系统的峡口滑坡多参数监测和多营滑坡GPS连续位移监测等单体滑坡自动监测系统,完善了基于降雨量实时监测的地质灾害区域预报预警系统和可视化单体滑坡预报预警系统,实现了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异地实时接收、远程会商、预报预警产品制作与发布。 他们依托基地建设,孵化出“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的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工程”和“面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传感器网络研制与验证”两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他们深入乡村,编印发放各种与地灾防治有关的宣传资料,传播地质灾害辨识、避险、逃生等知识,帮助当地政府熟知并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在他们的支持和参与下,当地已有效避灾10余处,数百人成功避灾。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中,始终紧紧抓住地灾科普这个重要环节,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让我们的地灾科普工作更上一层楼——更加规范、深入和有效”。 2009年,国土资源部启动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工作。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立即作出反应,按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对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进行了专门的科普规划和调整,安排了多条专门的野外科普考察路线,设置了科普展厅、展品和科普说明牌等,使原来就已具备的科普功能更加集中和凸显。 2010年12月26日,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正式挂牌。此后,仅仅半年多时间,雅安科普基地就开展了数万人次的地质灾害宣传与培训。 “科普是科研的一部分,地质灾害科普基地则是我国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及防治体系建设工作中的一部分。对此,我们义不容辞!”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侯金武如此表示。 地灾科普知识能救命 人们更关心的是,作为科普基地,哀牢山和雅安基地是否能对老百姓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如今的新平县,有一幢以红白为主色调的大楼刚刚竣工,这就是新平县政府投资750万元兴建的哀牢山国家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试验基地大楼。不久以后,这座辟有500平方米科普展厅、多功能报告厅、预警会商演示厅和200多平方米监测预警分析室等功能区的科普大楼,将作为示范区的主控和核心,把哀牢山基地的科普水平推向一个个新的高点。 “新平县委县政府对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科普基地的支持,可见一斑。”不久前才从哀牢山基地返京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工作人员徐为告诉记者,不止是新平县政府对防灾减灾特别重视,这里的老百姓对示范基地也特别关注。“不可能不关注,因为,对于地质灾害,新平县的老百姓可是付出过血的代价。” 徐为说的“血的代价”,指的是发生在9年前的著名“8·14”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 2002年8月14日,瓢泼大雨倾泻而下,致使新平县水塘镇芭蕉树村后山斜坡发生高速滑坡,掩埋了村内11户人家。然而悲剧并未结束。滑坡体继续高速滑移500米,并逐渐形成溃决型泥石流,直接冲毁曼糯村。这次地质灾害,总共冲毁了801户群众的2594间房屋,造成30人死亡、22人失踪、1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1亿元。 之后,新平县灾害不断,又发生了2005年平掌乡的“8·7”滑坡地质灾害、2007年漠沙镇的“8·4”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据初步统计,这几年地质灾害就在新平县造成10余万人受灾、65人死亡、23人失踪、67人受伤、房屋损毁5530间,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元…… 新平县处于哀牢山破碎带的中心位置,又受长期复活的红河大断裂的影响,境内地表崎岖,地形坡度大,土壤渗水作用强,加之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单点暴雨突出。如此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条件,使得新平县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几乎“无灾不成年”。据调查,全县共有各类地质灾害点583个,地质灾害危害涉及全县12个乡镇,受威胁人口达3万余人。而且,随着近些年村镇建设、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增加,地质灾害还有加剧的趋势。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是2007年派员赴云南新平开始建立哀牢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的。从此,这些来自北京的地质专家成为地方政府和群众最贴心的“安全咨询员”,房屋开裂了找他们,新房选址找他们,发现了地质灾害的苗头更要找他们寻求解决的办法。因为,就是这些与地质灾害有关的科学知识,能够帮助群众最大限度地避开来自大自然的危险。 在他们建设示范区的这几年,许多危险就在无形中化解了。“一天,我们发现南恩希望小学房屋的墙上已经斜斜地裂开了一个大缝,我们一看,学校背后的山上滑坡已经成型。接到我们的警示,当地政府立即作出了搬迁避让的决定,迅速把处于危险之中的师生们转移到别处。现在,南恩小学滑坡已经作为示范区的一个监测点,并成为一条重要的科普参观路线。”说起此事,徐为颇感自豪。 “刚开始,我们对当地难懂的方言很是头痛,经常比比划划或找翻译才能沟通,现在,由于找我们的人实在太多了,老乡的话我们基本上都能听懂。”徐为指着坐在对面的温铭生博士说,“他最厉害,方言说得特别地道,当地人都认识他。” 温铭生是参与新平基地建设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他给记者看了大量来自基地建设现场的图片,并谈起了这样一件事。 2008年10月24日起,新平县戛洒、腰街等地普降大雨。受降雨影响,小团山后山坡体从25日中午开始下滑,起初坡体后缘形成“M”型贯通裂缝,29日,坡体前缘已经完全滑入南恩河,使南恩河河水变得很混浊,并改道靠南东方向流动。 “当时,我们与新平县国土资源局的相关人员组成调查组,多次深入滑坡后缘现场进行调查和监控。经查,滑坡体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下游群众造成威胁。在我们的建议下,新平县政府启动了地灾防治应急预案密切注意滑坡体变形发展情况,确定泥石流发生威胁范围、抢险措施、指挥方式、群众撤离路线、信息传输等各项内容,确保泥石流发生时有条不紊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由于发现及时、防范措施得当,那次地质灾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后,我们还就滑坡的治理提出了建议。” “感谢你们带来了这些能够救命的知识啊!”一位老乡这句发自肺腑的感叹,深深地刻在了温铭生等人的脑海里。 群众是地灾防治的主角 所有人都谈到了一个词——群测群防。这是多年来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切实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道路。 “地质灾害防治一靠科学技术,二靠人民群众。现阶段,中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更重要的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唱主角,发挥群策群防的强大力量!”吴爱民对此深有体会。 吴爱民进一步解释说,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建设活动强烈,加之近年来地震和极端天气气候异常,地质灾害呈多发、频发、链发、群发趋势,且多分布于偏远山区和沟谷地区,治理难度大,防治任务重。对这些灾害隐患全部进行治理,财力不允许;全部进行专业监测,专业队伍不能满足。只能走工程治理、搬迁避让、专业监测与群策群防相结合的路子。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国在基本完成“摸底式”的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正在推进地质灾害易发区详细调查和典型地区、典型类型的地质灾害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形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方法、监测预警技术、工程治理标准、搬迁避让模式和应急响应措施,为建立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体系和防治体系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 “无数通过群测群防体系成功避让地质灾害的经验告诉我们,专业地质队伍开展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和提出的防灾建议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地质灾害专项调查才能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存在,才能合理部署群测群防工作,才能依靠当地政府和群众,筑起一道坚强的地灾防御组织体系。”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本身就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吴爱民强调。 地质灾害尽管来得突然,但一般情况下,在灾害发生之前有时会有征兆。长期生活在当地的群众对周围的山体水系最了解、最熟悉,也最容易发现异常现象。只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培训,具备主动防灾避灾意识,随时注意留心,并配置适当的监测报警仪器,当地群众,特别是群测群防监测员完全可以辩识出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灾的早期迹象,及早采取措施,组织群众撤离,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在厚厚的一册有关哀牢山科普基地的图片集中,记者看到了许多触动人心的场景:地灾防治知识宣传点前,人头攒动;乡镇科普培训会现场,淳朴的村民眼神专注;趣味十足的科普挂图前,小学生们好奇地问这问那…… “有内容更要有形式,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已经成为地灾防治科普宣传的一个极佳平台。”目前哀牢山科普基地已建有河口糖厂滑坡、青树滑坡、曼蚌泥石流沟、南恩小学滑坡、漠沙关胜新村滑坡、平甸弯子村滑坡等6条成熟的参观路线,并专门设置了能让公众实际参与的监测仪器使用说明、监测原理标识和演示仪器。这样,既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展板、实物,又有丰富的地质灾害现场资源及地质灾害监测高新技术监测设备,为地质灾害规律、判别、防治常识等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不仅如此,地质环境监测院的科技人员还编制了通俗易懂、易于推广应用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培训教材、挂图和音像制品,用以推广哀牢山地区防灾减灾经验、宣传成功减灾案例和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避险自救与应急互救等方面的技能。 徐为指着一张张照片介绍说:“这是个旧市国土资源系统数十人到示范区参观、学习与交流;这是亚太地区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研讨会的60余名国内外代表考察哀牢山示范区;这些是新平各级政府人员、武装部应急抢险分队,以及老乡们在分别接受地灾专业知识培训;这是当地老百姓在填写明白卡;这是从西藏千里迢迢赶来参观学习的藏族专业技术人员……” “2009年,新平县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新平县戛洒镇耀南村的一名群测群防员受到全国通报表扬。截至今年2月,新平成功实现了5次群测群防预警,避免200余人的人员伤亡,多次受到国土资源部、云南省人民政府的表彰。”这样的成绩让徐为很是欣慰。 地灾科普任重道远 就在一个多月前的6月27日,暴雨诱发地质灾害,导致新平一条新建公路下陷坍塌。由于暴雨滂沱、路面湿滑,一辆救援车辆不幸翻下山崖,导致2死2伤。 其实,新平县一直非常重视地灾防治工作。为了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从2007年开始,新平县实施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处于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内的群众逐步实施整村搬迁避险。经过3年的努力,新平投入1.43亿元,成功地对隐患区域内的93个自然村2197户8788人实施了整村搬迁。为防止生态恶化,村民搬迁后,原宅基地还逐步实施了林木覆盖,并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进行工程治理。 “发生地质灾害如同人体生病一样。今年体检正常,不能保证明年不生病,更不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群专结合的地灾防治体系可以增强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防灾意识与自救能力,尽可能地减少人们因地灾而造成的损失,但不能保证不再发生地质灾害。” 吴爱民说。 “残酷的地质灾害悲剧还告诉人们,地质灾害隐患无处不在,当前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知水平还很低,对地质灾害的防范能力还很有限,包括地灾科普在内的地灾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据吴爱民介绍,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破坏性强等三大特点。从近几年我国发生的多起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看,我们的地灾防治科普工作需要加强、再加强。有些地方,灾害发生之前是有苗头和迹象的,可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有些地方,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不强,当灾难降临时毫无防备,“这说明,我国的地灾防治知识普及有死角。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以宣传普及地灾防治知识为先导,以构建地灾防治四个体系为核心,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无论是新平哀牢山基地还是雅安基地,都承担着地灾科普“示范”的重要职责。“建设比申报更重要。应该在建设中,开发多样化的地质灾害科普宣传产品,继续提高层次,着眼全国,为其他地质灾害多发区提供科普宣传示范。”这是哀牢山地灾监测预警示范区参加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评审时专家评委对它的建议,也是所有生活在地灾阴影下的老百姓的期望。 采访即将结束时,吴爱民还向记者透露:“十二五”期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将根据我国地质环境条件特点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在完善现有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力争建设18个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示范区与科技创新基地,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开放式科研平台,并将更多的监测预警示范区与科技创新基地申报为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和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看来,地质灾害科普工作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