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疾驰八千里——“青藏专项”(西藏片区)项目组调研纪实

浏览次数:598  发布日期:2011-08-18  分类:综合信息
西藏阿里羌塘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那里环境恶劣,开展地质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中国地质调查局自2008年在西藏实施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专项以来,项目遍及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昌都、阿里等地市,阿里地区优越的地质成矿背景和较低的地质工作程度,使其项目实施力度不断加大,逐渐成为西藏地区 “主战场”。 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任、青藏专项(西藏片区)项目办公室主任丁俊、西藏国土厅副厅长王军、西藏地勘局副局长苑举斌等七人组成的调研组,踏上了羌塘。此时项目刚进入人工区,调研既可以广泛收集项目信息,又可以实地解决问题,可谓事半功倍。 调研的路充满艰辛。进入阿里辖区,调研组先后调研了阿里普兰、扎达、日土县等地,了解了青藏专项项目进展情况,特别是在日土县听取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项目组承担的《西藏聂拉木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情况汇报。该项目地处班公湖边境地区,工作环境艰苦、复杂,调研组克服困难,深入工区,实地指导项目工作。丁俊是调研组里年龄最大的,踏进阿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高原反应始终困扰着他。但他在项目工区的车里暂短吸氧后,继续坚持工作。在班公湖南岸项目工区考察时,他坚持步行三四公里崎岖的山路,来到问题现场进行指导,其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让人肃然起敬。 调研组在阿里行署所在地狮泉河,与地区行署分管国土的高巴松副专员和阿里国土资源局进行了座谈,对加强阿里盐湖、矿产资源调查部署以及促进地质旅游提出了设想。高巴松积极评价了青藏专项实施作用,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协助和支持青藏专项项目的实施。 在前往阿里地区东三县途中,调研组考察了位于革吉县的尕尔穷铜金矿区、叉茶卡矿调亚卓铜矿点、改则县多不杂铜矿床。每到一处,调研组不顾高原反应和辛苦疲劳,一下车就认真听取矿山、项目工作汇报,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和生活困难,随后前往矿区实地调研。特别是在多不杂矿区,海拔高、气候恶劣,丁俊一行顶着肆虐的狂风和漫天大雪,身影不时闪烁在矿区各个角落,耐心细致地给项目技术人员讲解地学知识,帮助判读地质现象。在矿区狭小昏暗的帐篷里,丁俊与广大地质技术人员促膝谈心,希望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科学、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加强综合研究。 改则县境内实施的青藏项目较多且集中,丁俊一行慰问了承担拉果错地区1:5万区调、亭贡地区1:5万区调、热纳错地区1:5万区调、改则东地区1:5万区调等项目的项目组成员。 调研组在由改则前往措勤县途中,突遇大雪,原有道路模糊不清,车队遍地寻路,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在西藏地质五队的帮助下,耗时半日摆脱险境。当抵达西藏地质五队改则县安门弄勒矿区项目组时,调研组一行不顾疲劳,立即驱车前往矿区,现场帮助项目技术人员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使项目组深受鼓舞。在前往阿里途径拉孜县、仁布县时,调研组还对西藏地调院亚模地区1:5万区调、拉孜地区1:5万区调、四川地调院土不加地区1:5万区调项目组人员进行了慰问和座谈。 调研组一行在10天的行程中跨越4000余公里,一路风尘仆仆,追风赶月。阿里高原无情的紫外线和呼啸的风雪,撕裂着每个人的脸庞;长时间的颠簸考验着每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陪同调研的阿里国土资源局领导感慨道: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勤奋、最辛苦、最讲效率的工作组。此次调研及时收集了野外信息,为将来在该地区更加深入开展地质工作积累了经验,为下步工作部署提供了决策依据,对最终建立起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地质工作机制、切实做好青藏专项工作意义重大。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