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所丫吉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网络平台试运行

浏览次数:613  发布日期:2011-09-09  分类:地下水
   1986年在中法科技合作的支持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建立了丫吉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在此长期坚持开展水文地质研究,不仅取得了岩溶科技的创新,同时也为培养人才、提高群众科学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岩溶所丫吉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让试验场更好地服务于岩溶科技创新和科普,让试验场跟上世界技术革命的潮流和步伐,丫吉试验场网络平台应运而生。   丫吉试验场网络平台包含:试验场介绍、实时数据、科普专栏、研究成果等模块。力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更新及时。主要任务是:展示试验场最新的观测成果,使其成为西南地区“全球变化对岩溶水文系统和岩溶动力系统影响”监测的主要阵地,为我国积极应对全球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数据支撑。   丫吉试验场位于桂林市东郊8公里的峰丛洼地与峰林平原交界处,风景秀丽、交通方便。地层为泥盆系融县组灰岩,经过长期的地质演化形成了峰丛洼地水文系统。峰林平原区有厚度3米的第四系土层覆盖,下部则为隐伏型岩溶含水层。这里岩溶现象十分丰富,地表有溶蚀洼地、落水洞、溶潭,地下则发育管道、洞穴。整个试验场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由四个完整的岩溶泉流域构成,水文地质条件清楚,适宜作为以岩溶水为主题的野外科研场地。   丫吉试验场以探索岩溶含水介质中的地下水赋存和流动规律、建立反映岩溶水文系统结构和水流过程、并能够预测水位和泉流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为主要科学目标,同时欢迎结合现代岩溶学的发展,广泛开展地质作用与碳循环、岩溶生态环境、土壤微生物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经过25年的发展,丫吉试验场已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多次运用示踪技术确定岩溶泉的补给来源,划分流域边界,并由试验结果计算得到岩溶水管道流的流速;充分利用分布在补给区和排泄区的九个钻孔,八个表层岩溶泉以及四个岩溶泉,通过水化学、同位素的暴雨监测,认识了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降雨补给方式分别在岩溶水中的比重,提出正是由于土壤层二氧化碳气体参与岩溶作用,产生了降雨后岩溶水的矿化度不仅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通过坡面流观测站、岩溶泉和洞穴滴水的水文观测获得了不同界面上的水文过程曲线,提出岩溶地区五种径流类型,揭示了岩溶山坡入渗、产流机制;建立了反映岩溶含水介质特殊物理结构的水箱模型,利用钻孔水位、表层岩溶泉和岩溶泉的流量过程曲线校正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模拟效果。利用丫吉模型对不同降雨条件下表层岩溶带的调蓄功能进行了评价,首次认识到表层岩溶带的重要水文地质意义。这些在丫吉试验场取得的成果都已发表,论文数量达63篇,其中SCI收录 6篇,出版专著1部,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除了从事科学研究外,丫吉试验场还肩负着普及岩溶科学的责任。丫吉试验场建立以来,先后有英国牛津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到此实习,来岩溶所访问的各国学者都要到这里参观。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