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回头看(中)浏览次数:582 发布日期:2011-12-06 分类:综合信息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虽已落幕,但它仍将在国内外持续发挥积极深远的影响。与2010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主题“合作、责任、发展”相比,本届的主题“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找矿突破”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这“一外一内”的定位为国内外的矿业界代表创造出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 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外政府代表规格非常高,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安哥拉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23名矿业部部长、副部长分别率团参会,其中,澳大利亚、加拿大、尼日利亚、格陵兰等国家(地区)的矿业部正副部长同时参加。除巩固非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传统参会参展代表团外,此次还积极开拓了南美、俄罗斯等新的市场。 本届大会重点组织了国内外矿业合作项目签约、洽谈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国内外矿业企业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大会推出了425个推介会洽谈项目,比去年(320项)增长了32.81%。在大会组织的项目签约仪式上,共有55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达到157亿元,比去年(117亿元)增长了40亿元,增幅达34.19%,其中超过30亿元的超大型项目3项,超过亿元大型项目有8项。其中,境内项目(12项)合计55亿元,境外项目(42项)合计102亿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16项,15亿元)、尼日利亚(3项,1.5亿元)、苏丹(2项,65亿元)等18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的矿种主要有金(31项,54亿元)、铜(13项,4.7亿元)、铁(6项,53亿元)、铅锌(3项,33亿元)等。 国内政策明朗 作为一个国内外交流平台,国际参会者首先对中国矿业政策是非常敏感的,而我国矿业在新形势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正好为海外市场提供了一颗“定心丸”。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给大会发来的贺信中表示,中国政府将立足国内,积极参与国际互利合作,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国际市场的繁荣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将继续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地质找矿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力度,提高矿产品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积极参与国际矿业互利互惠合作。而会议期间,李克强副总理还在京会见了多国矿业部长,并从深化能源资源领域的务实合作、实现双边乃至多边的共同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我国政府在能源和资源领域的原则立场和政策措施,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更好地兼顾矿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共同应对资源能源领域的新挑战。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大会上致辞时表示,我国政府将通过实施节约优先战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大制度创新、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措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完善资源市场配置机制,推动中国矿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并倡议国际矿业界为建立一个环境友好、创新驱动、包容和谐的国际矿业新秩序而携手努力。 就在主题论坛开始之前,记者在国土资源部的展示台前看到:展台上放置的有关中国矿业相关政策的资料几乎成了“抢手货”,几分钟内就被国内外与会代表抢光了;多国矿业高官也聚集在此,希望了解更多的中国政策。 海外热情高涨 而国外矿业论坛和推介会的各个会场也同样挤满了国内外参会者,几乎座无虚席。记者只得“见缝插针”了。 本届大会举办了主题论坛、国际矿业部长论坛、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以及23场分论坛和7场项目推介会。 在“国际矿业部长论坛”上,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安哥拉、印度、老挝、塔吉克斯坦等国的矿业部门负责人发表了主题演讲,介绍本国的矿业发展和投资情况。 加拿大自然资源部部长乔·欧利弗在开幕式上表示,加拿大能够帮助中国满足其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资源需求,促进中加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承诺,将继续保持双方良好的贸易关系,加强采矿业合作。另外,加拿大将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 在分论坛开始前,乔·欧利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2012年开始,加拿大联邦的公司税将大幅降低;加拿大北方的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和勘探刚开始启动,发展潜力巨大。 澳大利亚资源、能源、旅游部部长马丁·弗格森在开幕式上也表明了澳大利亚欢迎中国投资的态度,并承诺将与中国建立长期的采矿双边关系。由于中国过去10年的经济增长成为了全球资源需求的主要驱动力,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中国铁矿石供给的最主要市场,也成为铜、铝、锌和镍等主要矿产品的供应市场。澳大利亚是全球采矿技术和采矿安全实践领先的国家,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国际矿业部长论坛”上,马丁·弗格森介绍说,2010年,澳大利亚批准的中国在澳投资达160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是矿产资源领域的投资,这使中国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三大投资国。2007年~2011年间,澳大利亚批准的来自中国的投资申请超过250项,中国的矿业投资申请额达到430亿美元。去年,澳大利亚修正了矿业投资政策中不必要的内容,使外国投资者可以更好地进行矿业投资。 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马丁·弗格森表示,澳大利亚将于明年7月开始实施的“矿产资源租赁税”(MRRT)将不会对外国投资者产生大的影响。该税收政策通过之后,澳大利亚仍有大量的资源投资项目通过了最后的投资审批,如必和必拓和力拓在皮尔巴拉地区的项目。 安哥拉工业与地质矿业部部长达维德在论坛上表示,安哥拉目前正在开展全国性的地质调查和物化探活动,探矿项目正积极寻求外国公司的合作。他介绍说,安哥拉已经审批了很多铁矿石探矿权,相信三四年之后,很多探矿项目可转为采矿项目,建设起更多矿山。他还承诺,安哥拉将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完善相关制度、法律,并将积极遵守国际惯例,以吸引外资。 印度矿业部国务秘书瓦吉·库玛称,近些年印度出台了很多有利于矿业发展的政策。今年8月,印度国会审议通过了矿产资源法的修订。印度地质调查局正在进行全国地质调查,已经完成了1∶5万地质填图。目前,印度已通过了“高科技普查与勘探许可”议案(HTREL)。 老挝能源与矿产部副部长松本· 拉萨送巴说,过去5年来,老挝GDP保持着每年13.87%的增长速度,其中矿业贡献巨大。2009年,矿业出口占据了老挝出口份额的60%。中国公司对老挝矿业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老挝能源与矿产部目前已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以加强矿业管理。 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局长阿齐姆·伊布罗希姆称,塔政府新近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要进一步发展矿业,加大地质矿产勘探投入。伊布罗希姆介绍说,目前,塔国正在开发和生产的矿产地有1000多个,已为外国矿山企业颁发了50多个矿权许可证。塔国将制定政策,以加大地质矿产勘探投入,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伊布罗希姆还希望在矿产品深加工上加强同国外公司的合作。 在“国际矿业部长论坛”期间,大会还举行了7场项目推介会,分别是加拿大矿业论坛、澳大利亚矿业论坛、格陵兰矿业投资论坛、阿根廷矿业论坛、非洲矿业投资论坛、亚洲矿业投资论坛、大洋洲矿业投资论坛。对此,参会的各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矿业部长或驻华大使亲自介绍本国投资机会,推介本国矿业合作项目。 格陵兰工业和矿产资源部部长欧弗·卡尔·博瑟森表示,目前,格陵兰一些大型矿产项目(如铁、锌和稀土金属等资源项目)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格陵兰希望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启动一些矿产项目(如黄金、铜、钼和PGE等资源项目),并与一些矿业公司建立必要的、紧密的联系。但是,在格陵兰进行矿产勘探和开采必须遵守相关政策和法律,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 秘鲁能源矿山部部长卡洛斯·埃雷拉·迪斯卡尔兹在发言中强调,秘鲁将通过稳定的法律机制确保投资环境的安全。秘鲁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的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2%,矿业税收占其总税收的33%。秘鲁将继续鼓励矿业投资,并希望在矿业投资过程中加强对社会和环境的保护。 在分论坛之后,南非驻华大使兰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资源开发能给本国发展带来好处,都会保持资源的安全,这并不等同于资源保护主义,南非非常欢迎中国的投资。去年,南非实行了新的矿业政策,最主要的是修订《矿业宪章》,以满足原定目标,加强矿业开发。 蒙古矿产资源和能源部副部长阿荣萨那还特意协同其翻译一起参加了亚洲矿业投资论坛和大洋洲矿业投资论坛。阿荣萨那明确表示,该国政府最近出台计划,将在矿产品初步加工和深加工领域寻求合作,在未来3年将进一步开展铁矿石的初步加工和煤炭深加工合作。此外,蒙古还希望在环保、劳工保护、社会责任、法律法规和税务等领域与中国开展协商合作。 俄罗斯矿业咨询委员会常务董事Nikolay Matyash在论坛上详细介绍了该国的勘探和开发机遇,以及与矿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阐释了俄罗斯对战略性矿产品进行重新界定的影响。俄罗斯通过修改财税政策鼓励勘探和开采投资,并将对现有许可证撤销规定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为投资者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将确保竞标程序的公开和透明,使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加开放和透明的地质信息。 共创美好未来 尽管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仍不明朗,但矿业大国纷纷向中国“招手”,看好中国自身的发展前景和其对国际矿业市场的积极影响。 在本次大会的“矿业与宏观经济”论坛上,参会者可以清楚地把脉中国的发展走向,坚定投资信心。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矿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从长期来看,仍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级经济学家库恩在大会上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将在2014年上升到4%以上,国际矿业将迎来新的繁荣期。有专家认为,全球矿业继美国和欧洲工业化带来的前两个发展周期后,由于以中国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发展,正处于“超级第三周期”。 而中国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调整矿业政策,更好地推动矿业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王文就指出,我国的矿业发展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根据“十二五”规划,矿业要提高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改变高消耗生产方式,建设绿色矿业;矿业发展的落脚点要改善民生;而矿业企业“走出去”要实现跨国经营,进行国际化、产业化发展,就必须遵循国际矿业规则。 尽管多国开始加强资源安全监管,加大税费征收力度,提高矿业开发的社会责任门槛,但是随着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步伐越来越稳健,资金实力不容忽视,国际合作的空间仍然巨大。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