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十一五”期间治理石漠化面积6615平方公里浏览次数:536 发布日期:2012-06-28 分类:环境地质 白花花的石山披上了绿装,石头缝里长出的花椒树果实累累……走进贞丰县北盘江镇,满眼翠绿,这里曾是贵州省石漠化的重灾区之一,通过种植花椒,当地农民正逐步走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今年贞丰顶坛片区花椒产量将突破1500吨,人均收入可实现5000元。 贵州省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危害最重的省份,据2005年监测结果显示,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3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8%,是全国岩溶地区(西南8省区)石漠化面积的26%,且每年仍以2%至3%的速度扩展,很多地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省借助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等其它工程,围绕增加植被、建设基本口粮田、发展草地畜牧业、农村能源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发展后续产业等六大任务,从不同角度对石漠化进行防治,大力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全省“十一五”期间治理石漠化面积6615平方公里,占全省石漠化面积的20%。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基础设施、农民收入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区林地面积增加了71636公顷,提高了1.16%;草地面积增加了23525公顷,比原来增加了2.08%,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348元,是2005年的1.25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颁布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意见》。2008年,贵州省石漠化最为严重的55个县被纳入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范围,以此为契机,2008年8月,省委省政府在贵阳组织召开了“全省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启动大会”,打响了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攻坚战的第一枪。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工程,贵州省统一明确了发展改革委、林业、农业和水利等部门具体职责,建立了部门密切协作和联动机制,共同做好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 围绕生态恢复、农民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三大目标,贵州省统筹石漠化地区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岩溶地区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利用石漠化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大力开展特色旅游,并结合工程建设,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大力发展特色林果、林药、绿色农业等,全面开展石漠化综合防治。 在石漠化治理中,各地探索出了晴隆种草养羊、贞丰顶坛种植花椒、长顺县种草养畜等经验,对治理石漠化产生了明显效果,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石漠化治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 种草养畜已成为贵州省石漠化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晴隆县从2001年开始实施波尔山羊产业化扶贫试点项目,将种草养羊和生态治理结合起来,10年来种植人工牧草近30万亩,改良草场2万多亩,项目区的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630元增加到现在的4000多元,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 今年初,国发2号文件将做好石漠化综合治理明确为贵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规划,要求整合各方面资源,确保到2015年完成1.79万平方公里的石漠化治理。 目前,贵州省正按照“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者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思路,投资253亿元在78个石漠化治理县(市)重点实施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草地建设和草食禽畜牧业发展、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及异地扶贫搬迁和劳务输出等5大工程,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