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灾弥害 服务民生能力显著提高浏览次数:558 发布日期:2012-10-25 分类:综合信息地质调查工作向十八大献礼系列报道之四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已经成为制约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也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一些地区水资源的紧缺已经影响到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十六大”以来,地质大调查积极主动服务民生和经济发展需求,系统调查了全国地质环境和灾害现状及地下水资源潜力,灾害预警预防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消灾弥害、造福民生成效显著。 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 基本查明全国地质灾害现状。地调人员完成了全国2020个山地丘陵县(市)约650万平方千米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涉及人口约7.9亿,调查并确定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27万余处,基本摸清了我国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发育分布现状;在西南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和湘鄂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完成151个县的详细调查,查出隐患点17万处,涉及人口4500万;建立了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和省级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相应防治建议。 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1998年以来,我国成功预警预报地质灾害5000多起,使23万人幸免于难;2003年至2009年,成功躲避地质灾害4244起,安全转移人口20余万,避免财产损失29.4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成功避让3200多起地质灾害,近20万人幸免于难,避免经济损失13亿多元,全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失踪数量相比“十五”期间,下降了近20%。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发展。在四川雅安、重庆巫山和奉节、云南哀牢山、陕西延安、江西、闽东南等地区,我国建立了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应用光纤传感等高新监测技术,开展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及发布系统等方面的示范研究;开展群测群防技术研究与示范,研制成功一系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和预警信息管理软件,缩小了我国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促进了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创新发展。 建立了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立体监测网络。我国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重点地区,基本建立起以基岩标、分层标和GPS、水准测量为主要技术支撑的区域地面沉降立体监测网络,为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灾害监测、防治奠定了基础。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和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已实现全覆盖,使长江三角洲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面沉降加剧的趋势得以遏制,并持续减缓。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