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5年地质灾害“零伤亡”浏览次数:513 发布日期:2013-03-26 分类:防灾减灾 重庆市沙坪坝区近年来受异常天气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形势严峻。2012年,地灾发生数量同比增长17%。然而,该区当年却实现了连续5年地质灾害“零伤亡”。他们是如何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呢?监测预警一刻不放松 沙坪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地灾防治工作,年年召开会议动员部署防治细则。区政府与各街镇(园区)签订地灾防治目标责任书,各街镇(园区)将地灾防治责任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和基层组织。 编织地灾防治“安全网”,实施精细化管理。该区组建了700多人的群测群防队伍,对全区239个地灾隐患点分别确定责任人和监测人;制定单点防治预案;走村串户为群众发放避让“明白卡”;对每个地灾隐患点分别组织应急演练,让群众知道如何安全撤离。 坚持预防为主。该区根据天气预报,利用地灾短信平台及时向各街镇(园区)地灾防治人员发送防灾预警信息,汛期认真开展地灾隐患大排查、大巡查和大检查。2012年7月23日,区国土局接到嘉陵江洪峰即将到达境内的讯息后,立即启动地灾应急处置预案,组织4个共40人的应急巡查小分队,沿江巡查灾(险)情。应急巡查小分队来到嘉陵江畔古镇磁器口,发现金沙正街87号滑坡治理工程正在施工,巡查队员即刻通知工程停工,并协助清理现场,做好防洪应急抢险准备,确保了工程安全。位于嘉陵江畔的挂膀山滑坡点已经完成了治理,该工程能否经受住这次洪峰的考验?巡查分队到现场仔细查看,确保没有异常情况出现。24小时待命 沙坪坝区国土局地质环境监测站的王卫东,一直保持24小时开机的习惯。他说“灾情就是命令,不管是上下班还是节假日,接到报警就要立即赶赴现场。” 2011年6月17日,暴雨倾盆,凤凰镇八字桥村5社罗家湾发生危岩崩塌。接到报警,区国土局领导率领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经技术人员现场调查,危岩崩塌体积约100立方米,3间房屋受损。危岩体稳定性差,再次发生险情的可能性较大。区国土局人员与镇政府研究,组织村民迅速撤离危险区。 2012年7月19日凌晨,手机铃声唤醒了王卫东,原来石小路发生边坡垮塌。石小路是城区主干道,过往车辆昼夜不断。王卫东和地环站的石炳喜翻身起床,拿起应急包就出发。雨还在下,边坡还在零星垮塌。他俩心急如焚,联系有关部门到现场研究,实施了半幅封闭,划定了警戒线,派人值班、监控,保障了交通安全。 中梁镇永宁寺村的吴丛全、吴勇两户人家的房屋被滑坡拉裂变形,他们用钢丝绳捆绑加固,以为这样就安全了。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现场查看后,认为这里还存在较大的隐患,不宜居住。在国土局、区政府的帮助下,如今两家已经搬进了新居,“再也不用担心滑坡搞垮房子了,感谢国土局,感谢政府”。 据介绍,2012年,该区派出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组20余次,紧急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10余人;对地质环境不宜居的17户共50多人实施了搬迁避让;对沙坪坝街道上中渡口50号危岩、石井坡街道和平山不稳定斜坡等5处危险区域启动了应急治理工程。控制工程建设活动 目前沙坪坝区已有8条建成和在建的铁路、高速公路隧道穿越中梁镇和歌乐山镇。这些隧道建设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造成水库漏失,地面塌陷,致使当地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困难,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统计显示,因工程活动引发的地灾占全区地灾发生总数的43%。针对这一情况,区委区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 加强调查评估体系建设。请地灾防治专业队伍开展歌乐山镇、中梁镇高风险区重要集镇环境地质勘查,研究区域内地面塌陷与隧道建设在时间和空间的相关性,分析地面塌陷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用以指导“两镇”地灾防治和建设发展。 创新联动机制,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活动。“为减轻工程建设引发地灾而控制建设活动,涉及方方面面,仅靠国土部门‘独唱’是不能奏效的”。为此,区国土部门与发改委、建委、交通、规划等相关部门建立了应急联席会制度,当发生水库漏水、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组织各类专家到现场调查,共同协商应急处置。凌云水库漏水、茅山峡地面塌陷,由于部门联动,强化工程监管,在隧道施工中实行药量控制和试爆,对减轻灾情起到了较好作用。 最近,区国土局完成了一份地灾防治研究报告,建议加快推行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工作,建立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基层群众共同参与监管的管理机制,强化地下工程建设监督管理。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