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远程会商现场直击浏览次数:587 发布日期:2013-04-23 分类:防灾减灾;抗震救灾最新消息 山体破裂,一片绿色中袒露着刺目的黄土,土石从山顶直泻而下;救护车在奔走疾驰,救援的人们往来穿梭;四旋翼无人机在高空作业,拍下一张张珍贵的震区影像图…… 这不是电视画面,记者也并未身处震区,这是应急指挥车从震区传回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应急值班室的实时画面——4月22日下午两点多四川省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村芦山河对岸的场景。 这天下午,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的前后方队伍,通过应急指挥车首次实现视频对接,就震后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远程会商。前方,地灾隐患排查有序高效进行 “能听到我的话吗?”14时40分,屏幕上出现了坐在应急车中的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崔瑛。芦山地震发生当天,她就赶赴现场,坚守到今天。 地质环境司不大的值班室里挤满了人。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副司长陶庆法、陈小宁,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殷跃平、刘传正,都紧盯着屏幕。 屏幕上,面色有些憔悴的崔瑛,声音依然清脆。她简要介绍了现场情况。话音刚落,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徐志文就在屏幕上和大家打起招呼。地震发生后不到半小时,他就带领三支先遣应急抢险分队赶赴芦山。到现在,四川省厅已组织36支排查队伍对全省临近震区的9个市(州)展开地灾隐患排查,并逐步开展临时安置点及抢险救援队伍安置点的危险性评估工作。 徐志文介绍,吸取“5·12”汶川地震经验,考虑到地震后一些乡镇会通行困难、灾害难以及时发现,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同时组织省测绘局、地调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三支队伍赶到灾区开展航拍,并以芦山为中心,对周边进行扩展。“20日晚8点钟,第一张航拍图获取,这是地震后的第一张图,为后期抢险工作部署提供了宝贵依据。”徐志文说,到今天上午10点钟,他们已组织专业地勘队排查了285处地灾隐患点,对近40处临时安置点进行了危险性评估。 “武警黄金部队对抗震救灾工作高度重视,组织60人队伍赶赴芦山,配合支持我们开展工作。”说到这,画面切向了徐志文身边的武警战士——武警黄金三总队参谋长张彪,他朗声应道:“我代表武警黄金三总队郑重表态:我们将发挥部队在机动和保障上的优势,积极为前期到达的专业队提供优良后勤保障,支持省厅圆满完成任务!”地灾隐患隐蔽性更强,后续地灾防治形势严峻 几天里,徐志文陪同专家走遍了震中的龙门乡、宝盛乡、太平乡和双石镇。 “第一感受是,这次地震诱发地灾特点和汶川地震时有很大区别。”徐志文说,同汶川地震相比,目前,芦山地震诱发的显化的地灾数量和面密度少,类型以崩塌、表层滑塌、飞石为主,规模普遍要小,大的滑坡和地表开裂相对较少。此外,由于地震灾害诱发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数量非常小。“震级低、持续时间短,地震直接诱发产生灾害相对较少。同时,我们初步评判,还因为芦山、宝兴县都是汶川地震重灾区,其恢复重建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要求科学实施,避开了断裂带、地质灾害和洪水。”徐志文解释。 看似乐观的现实,反倒让徐志文担忧,今后地灾防治难度会更大。“余震数量多、震级高,对斜坡坡体的潜在破坏非常大。坡体松散,但松而未滑、摇而未掉,隐蔽性、滞后性强,如何评价没有显化的地灾隐患就非常重要。而且雅安降雨非常丰沛,诱发地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一结论,得到了四川理工大学裴教授的支持。他站在应急指挥车外,以身边的滑坡为例,向后方详细介绍了芦山地震引发地灾的共同特征,强调要注意灾害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请部里组织全国相应地勘单位支持我们进行航拍,以指导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应急排查和调查工作。”未来地灾防治的严峻形势,让徐志文面色凝重。后方,快速反应,积极会商 前方话音刚落,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殷跃平马上开腔。 “一、芦山地震虽然没有发生碎屑流,但有小的抛射过程,堆在山顶上,遇到暴雨容易形成高位泥石流。二、隐蔽性。震裂山体相对发育,有危石和巨大滚石。建议排查时遇到的小的危岩,可以就地清除。” “我插句话。”徐志文说道,“我们已经安排任务,除了发现地灾隐患,做好选址、评估,对危岩点要及时排除。” “非常好。”殷跃平没有停顿,一口气说下去:“危害行人的地方,最好有警示牌。监测预警,要把临界降雨量往下调一下。排查要细,最好做一些测绘,集镇的排查调查应是重中之重,避免群死群伤。沿活动断裂带2~5公里的集镇都应该是排查重点。排查时要把遥感影像应用特别是无人机的应用作为必备手段。要对宝兴、芦山以及附近县的已有地灾防治工程进行健康诊断。另外,一定要关注龙门山断裂带。” 紧接着殷跃平的话,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刘传正,从宏观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次地震出现7度~9度的震中区,根据国内外统计经验,7度以上的地区,只要有地形高差,就肯定会出现不同规模的崩滑流。因此,最起码要对6度以上的范围进行全面地灾隐患排查;这次地震,余震非常多,会出现反复震动条件下岩土的疲劳破坏问题,因此,我们可能要把排查范围扩大到5度地区,特别是地形高陡、沟谷发育的地区,排查范围更要扩大。在安置点和灾后重建的地灾危险性评估中,一定要考虑多次余震的背景,把将来可能发生的地灾考虑进去,初步评估出可能的运动、危害范围。另外,要调动在川的研究力量,尽快查阅岩土在几十次振动情况下循环破坏、周期性破坏的国内外资料,这对下一步工作部署,特别是灾后重建意义很大。” 应急指挥车内,静静的,大家都在认真地聆听着、记录着…… “高度重视次生地灾防范,绝不能麻痹大意” 会商中,汪民一直在认真地听着大家的发言,不时提问。 “要高度重视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汪民告诫大家,尽管经历过汶川地震的大风大浪,但绝不能产生麻痹思想。“雅安植被相对更为发育,地质灾害隐患隐蔽性更为突出,降水量大也是个严峻考验。所以,大家要在思想上保持高度重视。”对这个基本原则,前后方所有人都心有戚戚。 “在工作上,要强调突出重点。”汪民说,所有沟口凡是有人居住、有可能受到威胁的,都要进沟到顶全程调查,尤其要注意比较深的沟;凡是发生问题需要采取措施的,必须措施到位,毫不犹豫,需要撤离人员的,态度要坚决;除了要对已经发现的隐患采取措施,对一些山高坡陡的地方,即使暂时没有发现隐患,也要采取群测群防措施,设置应急预案;对所有抢险救灾活动重要部位,凡是有地灾危险的,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警醒,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汪民格外重视群测群防工作:“地震后人员居住地点、联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因此要进一步落实群测群防体系,包括相关责任人员、责任要求、预案启动等。” 汪民强调,要以遥感影像数据为重要技术手段,加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切实做好临时居住点和重建选址的地质灾害安全影响评估工作。“拿到数据,我们就千方百计送给你们。”他承诺。同时要求,调查工作一定要规范开展,坚持“一图一表一报告”的工作要求。 “希望全体前线工作人员继续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打好这场攻坚战。提醒大家在野外注意安全,注意身体健康!”汪民一席话,让前后方所有人倍感温暖,倍感责任。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