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县冷木沟泥石流灾害应急调查现场直击

浏览次数:577  发布日期:2013-04-27  分类:防灾减灾;抗震救灾最新消息
    4月25日一早,四川省地矿局的几位专家向宝兴县冷木沟深处挺进,调查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情况。    “冷木沟可以说是‘5·12’地震后省内直接威胁县城隐患最大的一条沟。”四川省地矿局巡视员范崇荣担忧地说,“‘4·20’地震又令这条沟的险情雪上加霜。”    冷木沟位于宝兴县北部,东西走向,沟口正对着县城,汇水面积10平方公里,从山脊到沟口的落差达2000多米。其地形地貌和甘肃舟曲的三眼峪沟极为相似。“5·12”地震之后,冷木沟两侧山体发生多处崩塌、滑坡,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勘查设计方案进行了治理。去年8月18日,宝兴县突降暴雨,冷木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大量岩石被雨水冲击下来堆积在沟里,成为泥石流物源。然而,治理工程刚要启动,“4·20”芦山强烈地震就发生了。    记者看到,如今的冷木沟就像一个巨大的采石场。踩着乱石往上走,越走越触目惊心,震后新发生的崩塌和滑坡到处可见。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院长安世泽说,去年的泥石流发生后,勘查发现沟内的物源量为280万立方米,这次地震新增加的物源量初步估计为70万立方米。“这里的山体植被茂盛,还有大量松动的岩石和泥土隐藏在植被下面,很难全部调查清楚。”安世泽估计,冷木沟的泥石流物源远不止350万立方米。对此,他忧心忡忡:若山洪暴发,水流一路吸收泥土,比重越来越大,很容易就能将石块卷起,翻滚着向下面的县城冲去。    一路上,专家们不时拿出震后遥感影像解译图和现场进行对比,仔细查看山体的崩塌和滑坡情况。往上走了约两公里,看到一个高约3米的谷防坝,那是“5·12”地震后治理工程的一部分。1/3的坝体被泥石流冲毁,坝上堆满了大石块,已经饱和。从谷防坝一侧的小路绕上去,看到有几十户人家,高低错落地分布在沟两侧山边的平地上。在岩石和岩石之间,只要有几平方米的平地,都被村民开垦出来种上农作物,山坡上还种着枇杷、桃、樱桃。    村民介绍,这里是新宝村冷木组,一共住了33户118人。对于这些淳朴的山民来说,泥石流就像祖辈传说的那样,是一条翻滚的巨龙冲出山去。“去年8月18日之前,这满眼的乱石堆下还是一片片的梯田。”村民告诉记者,沿着沟往上是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区,住着7只大熊猫。前几年,他们还见过大熊猫下来吃竹子。记者不禁想,这里曾是一个多么山清水秀的美丽地方。    记者沿途看到几顶帐篷。这里的民房在地震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坏,现在村民们都住在帐篷里,有一些村民把帐篷就搭建在沟里,专家们劝说他们尽快转移到安全地方。    专家们一直走进冷木沟深处约4公里的地方,无法再继续前行时才停下。安世泽说,上面的情况更复杂,物源更丰富。大家表情凝重,将图纸铺在地上,开始讨论治理的思路。“汛期很快就到,一旦遇到强降雨,隐藏在山里的物源被冲击下来,再加上现有的物源,将给宝兴县城造成巨大灾难,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最紧迫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度汛,我们要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范崇荣说。    4月26日上午,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钟勉、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殷跃平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徐志文等来到冷木沟。在现场查看并听取四川省地矿局几位专家的治理意见后,殷跃平说出了自己的方案:“首先要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在山里要有雨量监测,在沟口要有预警,并且尽快提出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同时,要尽快实施应急治理,在沟内设置多级拦挡坝。汛期过后,再实施永久性综合治理。”    钟勉赞成殷跃平的方案。他说:“监测预警一定要尽快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应急治理要马上启动,在两个月内必须完成,确保宝兴县的人民群众安全度汛。同时,应急治理要和永久性综合治理相结合,把应急治理的投入变成永久性治理的一部分。”    就在领导和专家们研究方案时,村民们都站在不远处看着,眼神里充满期待。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