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抗震救灾中绽放——记奋战在雅安地震灾区的四川省地质调查院遥感中心的一群年轻人

浏览次数:530  发布日期:2013-05-07  分类:防灾减灾
2013年4月20日早8点02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级强震。 4月22日上午10时,第一张芦山县芦阳镇、宝盛乡、宝兴县城穆坪镇等重灾区的航空遥感解译图送达芦山现场指挥部。 4月23日,宝兴县穆坪镇震后地质灾害航空遥感解译图、芦山县芦阳镇震后地质灾害航空遥感解译图及航空影像图送达芦山现场指挥部。 4月26日,四川省省长魏宏视察地震灾区。在宝兴小渔溪泥石流崩塌现场,一张8米多长的“省道S210宝兴县穆坪镇经灵关镇至大溪水乡沿线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图”引起了他的注意。当地群众也不禁在一旁观看,纷纷在上面找寻自己居住的地方。 魏宏蹲在地上,一边听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殷跃平讲解,一边在图上详细查看该地区地质灾害体的类型、规模、长度、宽度、公里网坐标、主崩滑方向、断裂构造、地层岩性等内容。仔细了解后,他不由得有些激动地说:“有了这张图,心里就有底了!” 这些解译图,均出自四川省地调院遥感中心。 在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中,他们就运用遥感技术第一时间拿出了灾区航空遥感解译图,有效地指导了抗震救灾工作,被誉为“抗震救灾的眼睛”。 这一次,他们再度运用遥感技术指导抗震救灾,帮助整体救援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救灾资源,使救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 而在这一幅幅图的背后,又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 与时间赛跑:黄金72小时,他们累计休息不到9小时 震后不到一个小时,按照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矿局的指示,四川省地质调查院立即组织了航摄组、遥感解译组、地震灾区应急排查组,迅速投入到不分昼夜的救灾工作中。该院的一群三四十岁的年轻工程师们,倾情倾力,谱写了一曲青春的颂歌。 灾情发生的那一刻,该院遥感中心主任王军正在赴局组织的后备干部学习班的途中。接到消息后,他当即退销登机牌,迅速返院组织中心工作,并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省测绘院地理信息局等单位联系沟通。凭借在汶川大地震中的出色表现和全省首屈一指的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他们迅速拿到了相关资料。 4月21日下午4时,遥感中心先后收到了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提供的芦山县芦阳镇、宝盛乡、宝兴县城穆坪镇等重灾区的部分航空影像图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一到中心,每个人便进入战斗状态。 那时,强烈的余震不时地把解译室墙壁上的玻璃窗摇得哗哗作响,但大家充耳不闻,专注地忙着自己的工作。 如果说遥感数据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设备上,那对数据的解译则是依靠技术人员的实力和水平了。他们要处理和解译全国各单位共享的灾区遥感数据。由于数据源地形畸变大,影像校正处理难度也大,加之数据量大、质量参差不齐,灾情紧急,既要保证数据处理的质量,又要保证提交成果的速度,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遥感解译组长王军凭着参加汶川救灾工作的经验,一边迅速做好中心遥感解译工作部署,一边只身前往中国测绘中心获取数据资料。在此期间,项目负责梁京涛组织执行,统筹安排,做好人员分工,保证工作有条不紊。 数据源是遥感解译的基础。在组里,刘彬负责数据拷贝工作,每天按时到省测绘局拷数据,任务紧急时一天要跑3趟,每天加班到凌晨四五点钟才开车回到新都的家。地震期间,他2岁的孩子正发高烧,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没有请一次假,趁着休息间隙才跑回去陪孩子看病。 杨磊、宋云、马晓波、江煜、张肃、谭娟分别负责图象处理、制图和打图工作。工作虽然忙碌,但却进行得井井有条。数据拷贝、图象处理、出图,环环相扣。 他们在遇到数据处理上的困难时,缜密思考,大胆尝试,逐一解决技术难点,不断完善工作流程,老专家吴传智也一直在场悉心指导。 每个人清楚自己工作责任,从而保证了每个流程的畅通,保证了遥感解译工作的顺畅。 由于各个流程工作量都非常大,大家常常通宵达旦解译处理数据,第二天早上将成果图件交予出图人员后,才能回家休息几个小时,中午接收到新的数据后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每天如此,保障了抗震救灾的效率,为抗震救灾提交了大量珍贵的遥感图件。 离家远的梁京涛、马晓波、刘彬、杨磊、江煜、宋班、谭娟、张肃等吃住都在办公室里,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里一共只睡了9个小时:第一天2个小时、第二天6个小时、第三天1个小时。大家揉着充满血丝的双眼说:“希望能够为抗震救灾发挥作用,希望数据能够快速到达地质灾害巡排查人员手中。” 谭娟是该组最年轻的女生,负责打图工作。打图是遥感解译最后一道工序,只有完成了打图,才能保证第二天一早把图送到前线。她在4月20日到28日期间共打图189幅,每天加班到凌晨5点才骑车回家。 按照省厅领导指示,省地调院负责地震灾区的资料收集、处理和掌控。为保证信息、资料的准确,工程师梁京涛除完成解译工作外,每天还要对解译出来的数据、图片进行清理、汇总,按照国土资源厅要求上报;担任省地调院与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厅的抗震救灾联络员;专门负责省地调院芦山地震救灾抢险工作简报的编写。当其他同志可以稍做休息的时候,他还在没有一丝怨言地忙碌着。小梁的女朋友害怕余震,希望小梁多陪陪她,但从4月20日到28日,他都连续加班到凌晨四五点,根本无暇顾及儿女情长。谈及这些,这个坚强的男子汉眼眶都湿润了。 领导们劝小梁回去休息一下,他虽然神情疲惫,但还是带着笑容说:“没有关系的,我还扛得住,大家都一样呀。这个团队太优秀了,身为团队中的一员,我常常被团队所感动。” 经过汶川大地震的锤炼,这个年轻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相处更加和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4月22日凌晨5时,他们完成了第一张芦山县芦阳镇、宝盛乡、宝兴县城穆坪镇等重灾区的航空遥感解译工作。 早上8点不到,专门负责送资料的曹金明、李多已做好出车准备,等候在门口。图一出来就被他们迅速送到了芦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和省国土资源厅。 4月23日,省地矿局局长杨茂华在听取了省地调院抗震救灾航摄小组工作情况和遥感解译情况后,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杨茂华说,地调院一是充分应用了高科技手段,在预警次生灾害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抗震救灾的节点上发挥了专业特色作用;二是反应快,表现积极,地调院的年轻技术人员们经过汶川大地震的历练,在应对此次地震中表现得更加成熟,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4月25日下午,殷跃平和杨茂华一行来到四川省地调院指导、检查芦山“4·20”抗震救灾工作,对遥感中心工作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 截至4月28日凌晨8点,该院遥感中心遥感应急解译组共完成包括芦山县芦阳镇、宝盛乡、龙门乡、双石镇、飞仙关镇、宝兴县五龙乡、S210宝兴县穆坪镇经灵关镇至大溪乡沿线、雅安市宝兴县穆坪镇-芦山县太平镇、宝兴县大溪乡及周边、S210芦山县河西坝经飞仙观镇接G318至多营镇沿线等11个片区的地质灾害解译工作,成图24幅,总面积达455.7平方千米,其中芦山县解译面积212.9平方千米、宝兴县解译242.8平方千米。截至目前,该组共解译地质灾害809处,其中崩塌584处、滑坡201处、泥石流24处。 该组还陆续向芦山地震救灾抢险指挥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等9家单位及部门提供了189幅地质灾害解译图。 火速集结 奔赴灾区 4月20日10时,距芦山强烈地震发生不到半个小时,遥感中心汪友明、曹金明、梁京涛、宋云、马小波、王猛就赶到了办公室。随后,王小刚、刘彬、杨磊、江煜等也相继到达了工作岗位。 “遥感技术是抗震救灾的眼睛。”经过汶川大地震的洗礼,遥感中心的每一名同志都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地震发生后,每位同志都各就各位,立即进行灾区数据整合。由省地矿局领导带队的前线救灾组将1∶5万芦山县卫星遥感图提交给四川省委省政府,以供现场决策之用。 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和地矿局的紧急指令,该中心组织遥感航摄组奔赴灾区,承担双石、大川、太平、宝盛、龙门五县的航摄任务。  航摄组总指挥由中心总工程师汪友明担任,负责航摄具体工作,及时为前线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航摄数据。小组人员由院遥感中心的骨干技术人员王猛、曹金明、王小刚、宋云、徐家俊、任鑫等7人组成。 该小组技术员徐嘉俊当时刚做完手术,正在医院恢复调理。接到电话后,他忍着伤痛,奔赴灾区。技术员任欣当天中午还在巴中参加姐姐的婚礼,接到通知后,毫不犹豫地归队赶赴灾区。 当天15点左右,航摄组到达雅安。由于飞仙关断道,他们经荥经县到达天全县,然后走天全县至芦山县县道,终于在下午17时左右到达芦山县国土资源系统指挥部。在与指挥部负责人胡涛取得联系后,该组立即对现场进行了踏勘,选择了起降场地,对无人机仪器状态进行检测。 为了保证无人机设备飞行安全和作业效率,所有电池设备都要进行饱和充电。但灾区临时供电处人员流动非常大,为避免人员碰到充电设备,对设备造成损害,航摄组组长宋云坚持独自一人坐在路边守着充电设备,一整晚没有合眼;天亮电池充电完成后,没来得及休息,又立即带领机组奔赴起降场开展工作。 4月20日,由于灾区没水、没电、没食物,夜晚温差大,航摄组渴了就喝瓶矿泉水,忙了一天却米粒未进,没有地方住就蜷缩在一辆车里。由于走得匆忙,大多数同志都没有带御寒的衣服,夜晚常常被冻醒。 工程师王猛从4月20日起一直担任省国土资源厅特别联络员,除负责管理和汇交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等提供的相关影像资料外,还参与负责省雅安市芦山县“4·20”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省国土资源厅与省交通厅、冶金局、雅安国土资源局等10多家单位的联络工作。 他不仅接收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遥感影像图及芦山“4·20”地震抗震救灾专用图,还向蜀通岩土公司、川建等单位签发图件13张,向芦山县联合指挥部提交遥感解译图7幅,陪同省厅同志参加部应急会商卫星直播,为应急会商及中央电视台提供了雅安市宝兴县穆坪镇震后地质灾害航空遥感解译图、雅安市芦山县芦阳镇震后地质灾害航空遥感解译图等遥感解译图及航空影像图。 地震过去一周后,其他同志都进行了工作调整,但王猛因工作需要,至今都没有回家休息和看望尚处于惊吓中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女儿。 4月22日晚,在魏宏组织召开的指挥部第二次会议上,遥感中心向他展示了雅安市宝兴县穆坪镇震后地质灾害航空遥感解译图。 “先有大家,才有小家,为了大家,我们义不容辞” “先有大家,才有小家,为了大家,我们义不容辞。”这句话是四川省地调院水工环中心、环评中心一群年轻的工程师们在奔赴都江堰、平武、北川三县市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工作前说的话。 灾情就是命令。工程师何元宵是2011年从成都理工大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未婚妻在冶金局工作,4月24日原本是他们约定照婚纱照的日子。地震来袭后,他们双双奔赴灾区,不得不推迟了照婚纱照和结婚的时间。 工程师罗明当时还在医院住院。得知即将出征的消息,他不顾病痛,立即从医院跑出来,与同伴们一起奔赴灾区,在都江堰地震灾区开展地灾应急排查。随后,由于工作辛苦、病情复发,他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 李长顺、张瑛两人还有两个月就要当爸爸了,两人的妻子都怀孕在家待产。按常理,这时的妻子是最需要丈夫陪伴在身边的,但此时此刻,他们也顾不上这些了,在和妻子道别后便立即奔赴灾区。 莫家伟、陈亮原本已经连续在野外工作了一个多月。在接到救灾命令后,他们连衣服和洗漱用具都没有带,就背上工作包奔赴灾区。 北川、平武地质灾害排查项目组一行12人在李长顺、张瑛、何元宵、廖维的带领下,4月20日当晚就到达了工作区,并与县国土资源局商讨制定了工作方案。21日一早,在当地国土部门陪同下,他们开始了紧张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 这两个县是汶川地震极重灾县,交通条件较差,全部为山区,部分灾害点只能徒步前往,时常一个地质灾害点就要步行调查一两个小时。北川老县城处于地震遗址,车辆无法通行,项目组需绕行60千米前往陈家坝、桂溪、都坝、贯岭等乡镇,崎岖的山路修建在陡峭的湔江右岸,崩塌、落石时常发生。白天高强度的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项目组成员便立即开始整理白天排查的数据,确保数据及时报送给省国土资源厅。每每数据报送后就已是深夜,但他们还是要安排好第二天的排查方案后才能安心休息。 经过8天繁重有序的工作,北川项目排查县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330余处,重大工程治理点全部完成复核,居民安置点、避险场所复核(复核)20余处。平武项目组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00余处,复核重大工程治理点20余处,居民安置点、避险场所复核(复核)10余处。 都江堰应急排查组9名技术人员在刘兆鑫的带领下,第一时间收集了排查区最新资料,制定工作方案,准备了野外工具,于4月21日中午抵达都江堰市,与当地国土资源局地矿科进行应急排查工作衔接,了解地质灾害动态。 据都江堰国土资源局最新资料统计,本次共需排查各类地质灾害点441处、地质灾害临时避险场所近65处、重大工程治理及应急排危工程点81处。鉴于应急排查任务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当晚项目组就制定了详细排查方案,确定成立3个工作小组全面开展排查工作。 4月22日早8点,项目组兵分三路,分别由刘兆鑫、崔英山、朱占雄协同两名工作成员组成第一、二、三分队,开赴各乡镇开展应急排查工作。由于区内受汶川地震和震后地质灾害影响,部分排查区无法通车,考虑到任务的紧迫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性,项目组成员不顾长途驱车颠簸的疲劳,对龙池、虹口、紫坪铺、中兴等乡镇的部分隐患点采取徒步行进调查,中午甚至顾不上回基地吃饭,就在工作区席地而坐,用干粮充饥,直到夕阳西下才返回基地。虽然白天高强度的工作已令他们疲惫不堪,但考虑要以最快速度将最新排查的数据上报至省国土资源厅,项目组成员挑灯夜战,对白天调查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当上报数据的邮件显示发送成功时,室外已是繁星满天,几人简单洗漱后便倒地而睡。 截至2013年4月28日晚,该项目组已排查都江堰市地质灾害隐患点360多处,居民安置点、避险场所和重大工程治理点复核率达到100%,在“五一”前做到了全工作区重要地质灾害点全覆盖。 为确保都江堰市人民能够度过一个平安的劳动节,他们节日期间依旧留守灾区开展排查工作,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坚守一线,直至此次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工作仍在继续,艰辛和劳累也仍在继续。在人民遭遇大灾大难的时刻,这群年轻的地质队员们让澎湃的青春得以无穷的放大……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