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发现天然富硒稻米浏览次数:606 发布日期:2013-05-31 分类:综合信息;各省总站 万物土中生,食以土为本,土以岩为基。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江苏省国土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多年的跟踪调查与“剥笋式”解剖,依据不同地区土壤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分布差异,新近在江苏省宜兴与溧阳交界地区发现了纯天然富硒大米,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地质依据。 天然富硒稻米发现始末 硒 (Se) 为人体必需的有益微量元素,被称为主宰生命的元素。纯天然富硒米是指使用正常稻种、通过正常耕种,没有经过任何人为手段改变稻田土壤环境和水稻耕种工艺而自然获得的稻米,其 Se 含量达到富硒米标准的产品。目前国内产有一定数量天然富硒米且被广泛认同的有江西、海南等省。 江苏 2007 年结束全省地表土壤的微量元素分布状况调查,测试了 24186 个 20 厘米以上深度的土壤样品,查清了约 96000 平方千米土壤的 Se 等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发现 97% 以上的土壤样中 Se 含量都低于 0.4 毫克 / 千克,属于相对贫硒的范畴。但江苏各地土壤 Se 分布很不均匀,撇开人为因素形成的少量富硒土壤外,仍然在苏南宜溧山区及其山前地带圈定了数百平方千米的成片富硒土壤资源,初步判定这一带富硒土壤与地质作用的成因有关,并在当地多次多地找到了天然富硒茶叶。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农业地质环境调研课题组成员加大了在宜溧富硒土壤区的工作力度。先通过土壤沉积剖面测量,剔除了部分人为因素形成的富硒土壤;再通过大宗农产品种植范围与天然富硒土壤产地的对应关系调查,确定了多片稳定生产稻谷的富硒耕地;继续对富硒耕地中的稻谷与根系土做跟踪取样分析,于 2010 年发现了当地存在富硒米的线索。通过走访当地农户和相关人员,确证所采集到的富硒米属于正常生产所获、未添加任何人为富硒的原料,最后对富硒产地的岩石及相关第四纪沉积环境进行了补充调查,进一步证实当地土壤富硒有一部分由富硒岩石自然风化沉积而来,富硒米的出现与自然富硒土壤有关。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 2012 年秋收时节专门针对部分地区一次性采集了 46 套稻谷 - 根系土样品,通过严格分析测试,发现有 28 个稻米样的 Se 含量达到 0.05 毫克 / 千克以上、占本批抽查样的 61% 。其中有一片稻田连续 8 个样的稻米 Se 含量为 0.14 — 0.26 毫克 / 千克、平均值 0.18 毫克 / 千克,累计控制耕地面积约 200 亩。这一片耕地集中分布在宜兴靠近溧阳一带的某河谷冲积小盆地内,上述 8 个稻米样所对应耕地土壤的 Se 含量为 1.6 — 2.6 毫克 / 千克,该河谷附近土壤中的 Se 含量都在 0.6 毫克 / 千克以上。这一最新发现,宣告了江苏存在纯天然富硒米。 是什么造就了珍贵的天然富硒米? 初步研究证实,在宜溧山区部分小盆地内产有纯天然富硒米,与特定地质环境有关。几个方面有利因素的“巧遇”,加上有利的农业地质环境和耕种习惯,为富硒农产品的出产提供了“温床”。 当地岩石有一部分相对富硒,如有一套黑色炭质页岩的平均 Se 含量高达 86.8 毫克 / 千克,而江苏境内正常岩石的 Se 含量很少超过 0.5 毫克 / 千克。富硒岩石煤矸石的风化是部分耕地土壤 Se 含量明显偏高的直接因素。因为发育有富硒岩石,使当地形成大片富硒土壤有充分的物质来源保障。 特殊的微地貌、充沛的降雨、丰富的植被共同为优质富硒土壤的诞生提供了便利。小河谷与小盆地为岩石风化后就近沉积、汇聚岩石中释放出来的 Se 等微量元素提供了场所;充沛的降雨为将岩石中的微量元素淋洗出来、源源不断流向“低洼”处提供了动力和物源补充;丰富的植被导致地表生物作用十分活跃,为微量元素向特定土壤以至植物的迁移富集创造了机会。 特定沉积相和偏酸性的土壤环境,为土壤储硒、稻谷纳硒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吸附性相对更强的特殊沉积相具有更强的聚集微量元素的能力、也容易储存更多的有机质,偏酸性的耕作土壤环境更能促进土壤中微量元素向植物转移。如上述 8 个富硒米所对应土壤的 pH 值为 5.2 — 6.2 ,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微量元素 Se 的含量都明显比周围其它土壤偏高。 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耕种习惯,是导致当地所产的富硒米能保存纯天然特色的又一重要外因。当地人为活动因素对地表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的影响程度明显弱于一些人口密集的城镇区,所以使大自然馈赠的纯天然富硒米得以长期保存下来,等待农业地质科技人员去揭示。以前在江苏其它地方也发现过富硒稻米,可惜的是,从地质环境的角度找不出足够理由,或一些对人体不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也跟着超标。 天然富硒稻米开发之路 宜溧地区能发现纯天然富硒米,绝非偶然事件。应彻底查清当地纯天然富硒米的总量与最大产出潜力,剖析其具体的形成机理。将富硒土壤资源上升转化为天然富硒土地资源,规划为江苏省首家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区,充分发掘利用潜能,保护好地质环境,让珍贵的特殊土地资源永远造福于民。并顺势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将富硒土壤资源、富硒茶叶、富硒大米等作为一个产业链,打造生态绿色高效农业品牌。创造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做强高品质养生旅游和休闲度假服务业,用绿色 GDP 和人民健康快乐的生活代替以前的发展模式,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示范工程。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