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汛期地灾防治工作采访记

浏览次数:570  发布日期:2013-06-22  分类:综合信息;防灾减灾
    6月18日夜间,入汛以来第一场大雨冲刷了青川县的沟沟坎坎。19日一大早,本报走转改采访组跟随四川省广元市国土资源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刘彬和地质环境科科长冉子龙,驱车来到青川县关庄镇旭光村,实地巡查重大泥石流灾害隐患点黄家沟的监测预警情况。    大雨伴着闪电,时紧时缓地下着,往日清澈的清竹江翻腾着浊浪穿过小镇,道路上时常见到山上的落石和泥沙。黄家沟沟口有几十户人家,最醒目的地方竖立着的一面蓝色警示牌,明确标注这个地灾隐患点威胁的户数、监测人员和联系电话及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沿沟而上,有山洪沿着简单开挖的河道流下来,一台挖掘机停在河道边上随时待命。不长的路段上,记者已经看到两侧高坡上多处有流下来的松散固体堆积物,像一道道抓痕抓破了植被苍郁的山体。    沟道一侧,十来户人家从容地迎来了新的一天。由于有了提前制定的预案,在紧张而有序的地灾监测预警中,黄家沟已经安全地度过了今年首个暴雨夜。天降大雨 人不眠     19日一早,青川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赵树龙带着地环监测员来到了黄家沟,关庄镇镇长党顺涛先巡查了附近一个地灾隐患点后也匆匆赶到这里,三人正向巡查监测了一整夜的旭光村党支部书记王跃俊、地灾监测员李自军了解情况。记者也加入了他们的交谈。    在谈话中,记者得知,黄家沟是一条老泥石流沟,受“5·12”特大地震影响,沟域内发生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致使不良地质现象加重,松散固体物源增多。2010年“8·19”特大暴雨洪灾诱发泥石流, 1万立方米的冲击物倾泻而下,庆幸的是村干部和地灾监测员及时组织村民提前撤离,虽然造成了房屋等财产损失,但没有人员伤亡。黄家沟地灾治理工程开工在即,但是目前上游3平方公里的汇水区和大量松散物源,一旦遇强降雨,很可能产生新的泥石流,对沟道和沟口62户212名村民来说将是不可想象的灾难。    这样的危险和这样大雨碰在一起,注定了刚刚过去的是一个不眠之夜。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一夜的场景慢慢浮现在记者的眼前:    “6月18日22时到6月19日20时,在我市境内将有一次中雨到暴雨的降雨过程,青川、朝天、利州、剑阁雨量相对较大,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8日下午5时,一条地灾气象预警信息通过广元市国土资源局预警信息平台发向各县局。    正在值班的青川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周军接到信息后,当即转发给青川各乡镇、村社干部和地灾监测员。    收到信息的关庄镇镇长党顺涛心里一紧,立刻将信息转发了出去,但还是不放心黄家沟,就立刻租借了一台挖掘机,让司机赶在天黑前开到黄家沟,以防不测。    王跃俊接到气象预警信息后,立即拿上雨衣、电筒冲出家门,赶到黄家沟与地灾监测员李自军会合。他们一起对沟内隐患点情况进行了巡查,并提醒沟道和沟口的村民晚上注意锣声,随时准备撤离。    晚上22时,大雨夹杂着雷电轰隆隆如期而至,关庄镇的供电随之中断,黄家沟漆黑一片,沟内的山洪随着雨势的强弱时多时少。王跃俊和李自军身披雨衣,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拎着铜锣,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沟里巡查,观察雨情,监测雨量和坡体上松散物源的变化情况,随时将监测信息反馈给乡镇、县国土资源局值班人员,也随时准备着敲响拯救生命的锣声。    青川地质条件很脆弱,最近两年天公作美没下过大雨,然而越是平静越让地灾防治员心里不安,今年的工作反而比去年的压力更大一些。其实,一起度过这个不眠夜的人还有很多。关庄国土资源所所长张文勇下午到黄家沟向监测员了解情况回来后一直没有合眼,天刚麻麻亮他就来到黄家沟,爬上沟侧山体查看一处滑坡上缘开裂情况。19日凌晨2时,降雨量达到最高峰,青川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赵树龙也拿起手机打出了7次电话,一次是询问局值班室人员收到的预警信息,6次打给局党组干部,一一叫醒他们,准备应急。“老百姓睡不着觉,我们又怎么能睡踏实”。赵树龙神色凝重地说。    事实证明,运转有序的地灾监测预警体系如一张硕大的安全网,守护着这片“5·12”特大地震后脆弱的土地,帮助人们安然度过了这个不眠之夜。避灾贵早 预警为要     黄家沟的雨夜也是对广元市今年汛期地灾预防工作的一场真正的考验。    “在汛期地灾防治阶段,监测预警和提前避让显得非常重要。”刘彬这样说。入汛以来,广元市国土资源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监测预警: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地灾防治“日报告”、强降雨巡查、预警信息发布传达等制度;加强与气象、水务等部门协作,密切关注汛期天气变化和降雨情况,及时将气象地灾预警信息逐级传达给乡镇、村社防灾责任人和地灾隐患点监测员,做好主动避让工作。畅通无缝的信息机制保证了各种信息在省、市、县、乡、村、点六级防灾体系中有效流动。信息终端就是每个村组干部和隐患点上的监测人员,他们在监测预警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作为地灾监测员,他们不仅有监测、报告的职责,同时也有下达村民撤离命令的决断权。提升监测员队伍素质对险情早报、果断处置非常关键。”刘彬告诉记者,广元市近年来一直在主推专职监测队伍建设,专职既意味着落实人员、落实岗位、落实报酬,更意味着落实责任。专职监测员主要从村社干部以及有体能、有责任心、具备一定地灾防治知识的年轻人中选拔,综合素质、年龄结构都有明显的提升。通过国土资源系统每年汛前组织的地灾监测员业务培训,他们很快成为了村里的防灾专家。今年广元全市确定了2164名专职监测员,确保每个地灾隐患点均有1名以上的专职监测人员专人盯守,实现了“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抓”。他们随时随地观察水文和降雨情况,留意灾害点的细微变化,并且知道如何快速有效地组织群众避险。    避险贵在早。怎样突出这个“早”?刘彬说,过去我们强调要识别临灾征兆,现在我们强调监测员可以根据当地降雨量的实际情况,甚至可以在恶劣天气来临前,就组织重大地灾隐患点附近的群众提前撤离,以防万一。这就是 “预防避让”、“主动避让”。从“临灾避险”前移至“预防避让”,是防灾避灾认识、理念和手段的升级。用广元本地国土干部的话说,就是“我们宁愿听撤离骂声,也不愿听伤亡哭声。”    为了更好地激发基层干部和监测员的责任心,广元市相应跟进了激励机制:给监测员配备监测设施和工具;对交通和通信费用予以相应的补贴;汛期按月发放误工费。与此同时,层层建立了干部责任追究制度,把地质防治工作目标的责任落实到人,层层分解、层层问责。“绝不能出现群众伤亡,这是地灾防治责任的红线。”镇长党顺涛告诉记者,对镇政府来说,其他方面资金可以挤一挤压一压,地灾防治资金一分钱也不能省。“如果出现问题,不仅仅是‘帽子’问题,更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无法面对曾经饱受地震苦痛的父老乡亲。”监测预警 人人有责     采访期间,广元部分地区大雨不断,地灾防治此刻成为国土资源部门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通过排查,今年广元市纳入监测的地灾隐患点有2164处。面对严峻的地灾形势,怎样才能保证高度警惕、预警及时呢?“仅靠干部和监测员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刘彬说,“在广元,我们照着人人都应该成为义务地灾监测员的思路去引导和发动群众。”    在青川县石坝乡,村民已经被充分发动起来共同做好地灾监测工作。他们6户一个组,5月到10月汛期期间,一户值班一个月,轮流监测。地灾监测员和村干部工作压力轻了,群众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却增强了,群测群防的效果更好了。    在庞大的防灾体系中,群众是基础,为了更有效地提高群众防灾、识灾、救灾能力,青山县局创新做法,干了不少实事:过去专家培训只针对市、县、乡镇干部,再由他们培训村民,现在广元市局定期邀请省厅专家,县局定期邀请地质队的专家,直接深入农村、地灾隐患点,和村民现场开上“坝坝会”,面对面宣讲,手把手指导;过去地灾应急演练停留在关注过程,现在已经开始关注细节。摔倒的人有没有人来扶,应该由谁来扶?村里的留守老人、孩子撤离速度够不够,谁来帮他们?针对这些问题,青川县国土资源局开展了“结对子工程”,组织村民摸排清楚老幼病残等需要帮助的人群的情况,和村里年轻人结成避险帮扶对子,确保一个也不掉队,每个人都跑得动;除了市、县、乡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现在村里、地灾隐患点上也会不定期地开展小规模的演练,这种演练往往采取现场体验感更强的“突然袭击”方式。比如,在地灾隐患点上,监测员会突然鸣锣,检查附近村民是否掌握了撤离路线,发现有问题就现场开会,一对一地纠正。演练完了再培训效果更好;地灾避险明白卡、工作明白卡、防灾知识手册和宣传画,要发到每户农户家中;市级以上56处地灾隐患点位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群测群防人员联系方式要在报纸上公告;地灾隐患点上要设置警示标志,明确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在地灾易发区,要设置永久性地灾防治知识宣传牌……在采访中,广元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赵自学告诉记者这样两个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青川南丰村村民王兴平在睡梦中隐约听到屋后有异常响动,出门查看发现屋后树木倾斜了。他立刻呼叫周边4户人家撤离。10分钟后,屋后的斜坡下滑,3户人家房屋被毁了,但人员安全了。    朝天区中学场平工程建设过程中,有群众发现工程南端有滑坡险情,及时报告了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局及时组织群众撤离了危险区域,启动了地灾应急预案。7个小时后,隐患点发生了滑坡,由于预报及时,避免了8户39人和2300名师生的伤亡。    不同的故事,见证了同样的从容。这种从容,来自掌握自救和救人知识,进而主动作为的自信与坦然。广元市连续五年地灾“零伤亡”记录的背后,群众的力量功不可没。    两天的行程,两天的大雨。截至20日晚10时记者发稿时,广元市国土资源局值班监测预警记录显示着:青川剑青公路、乔木公路边坡多处出现溜滑,全市新增地灾隐患4处,其中青川3处、旺苍1处,均无人员伤亡,已落实防治措施并组织避让。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