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记略浏览次数:543 发布日期:2013-07-18 分类:信息化 2009年,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第一个试点,落户上海。 四年后的今天,上海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中取得的实效,让人刮目相看:地质资料信息实现社会共享,在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安全、土地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提升了政府的服务效能,为打造服务型政府探索了新路径。推进集群化,地质资料共享开拓政府公共服务新领域 在全国,上海率先建成了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目前,数据中心收集成果地质资料5.5万余份,地质钻孔102万个,核心数据库总数据量超1.1TB,基本实现了上海地区地质信息的集群化管理,使上海成为全国地质资料集成度最高的城市。 基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成果,上海建立了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平台,为社会提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地区地质工作形成的原始、成果、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平台整合了上海各类地质信息资源,形成横向覆盖全市各地质专业领域,纵向跨多种比例尺、多时间跨度的城市地质数据库体系,包括地质信息元数据目录库、地质图数据库、地质专题数据库。目前,该平台作为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子系统节点之一,面向社会公众服务,让社会共享那些来自对地下世界观察和描述的科学数据,开拓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新领域。 借助集群化,上海地质资料信息第一次实现了大范围社会共享。 融入政府管理主流程,为城市管理提供有效服务 在上海,过去那些分散形成、被部门分割所有、被束之高阁的地质资料,如今通过服务产品的深度开发,已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城市安全、地下水管理等领域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服务。 为城市的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地面沉降是影响地下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谈到地质资料的作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陈华文讲了一个“豆腐里打洞”的故事。 “上海已建成450公里地铁网。在已有地面沉降监测网基础上,新增10座基岩标,统一了轨道交通沉降监测基准、方法和技术要求,这一全球首个轨道交通沉降监测基准网,确保了地铁运行安全。因为地铁在地下软土中运行,就像在‘豆腐里打洞’。软土沉降是很大的问题,要监测到每层土的沉降、在哪里沉降、什么原因引起的、采取什么措施管控它。通过这个监控网,一方面提高了地质信息服务水平,科学预警隧道地质风险,另一方面为地铁安全运行提供了高端服务。” 服务于城市规划管理,融入政府管理主流程——上海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上海市不少地区要转型发展,这是地质信息服务的好机会。他们的做法是:年初,由地环处汇总需求,统计出钻孔实物量,政府有地质工作服务需求的,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内部共享。 据了解,围绕城市规划需求,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在虹桥商务区、浦江镇、枫泾特色镇、国际汽车城、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地,与城市规划部门合作,共同尝试地质信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服务,同步开展规划区域地质调查与评价,使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融入政府规划管理的工作流程。 服务土地管理——上海市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基础,建成全市土地质量监测网,为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评估、基本农田划定、耕地保护等工作服务;结合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后备土地资源潜力和动态规律研究,为后备土地资源规划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服务其他领域——在城市建设、水务、农林、环保、地震等领域,上海市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探索,如集成了全市地下空间调查信息,建立了近2万个地下空间三维模型,开展三维地籍管理研究,为地下空间产权登记、工程规划选址和建设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手中有 “本钱”, 针对需求开发应用系统 上海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何以取得上述实效?关键在于,手中有服务的“本钱”——依靠全市地质资料汇交的全覆盖,建立了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针对长期以来地质资料统一汇交的“老大难”问题,上海市创新机制,在全国第一家实现了汇交的全覆盖。破解“老大难”,他们用了三招:行政保障、合作共享以及立法。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挥规划与土地管理职能合一的行政优势,收集资料,推进集群化。三年来,整合了保存于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历年已竣工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勘察资料,共收集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0344份、钻孔资料45万余个。同时,加强与市建设交通委等部门的协调,确保全市新建工程项目地质勘察报告汇交工作的全面落实,共汇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143份,收集钻孔资料12万余个。 与社会企事业单位以合作共享方式收集资料,是他们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地铁、隧道工程业主把资料交给我们,通过签订地质资料共建共享合作协议的方式,政府与其共享。”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合作共享方式,三年来我们共收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6170份、钻孔资料16万余个。这部分,量不大,却影响大。奠定了后来立法的基础。” 陈华文说。 2012年10月,上海发布政府规章《上海市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以立法形式解决了城市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汇交问题,创新性地建立了商业性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约束机制。 在破解了地质资料汇交难的基础上,上海市采取的另一有力举措是构建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形成了较完备的数据资源体系,中心集成了上海市地质、矿产、能源、城建等方面各种形式的资料和数据,目前,有馆藏成果地质资料5.5万余份,收集工程地质钻孔102万个,建立了包括36.4万个地质钻孔、1600万条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千余幅专题地质图的核心数据库。 收集到的资料怎么变成可用的资料?资料开发服务怎么才能有用?上海的做法是: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服务系统。 其一,针对城市地质信息多源、综合等特征,通过对城市地质信息的内容、结构以及应用、服务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了科学、规范且利于实际操作的《市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建设指南》、《上海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技术指南》,进行城市地质数据库建设、系统开发。 其二,构建“1 X”应用服务体系。“1”,是指基于核心数据库的三维可视化地质资料信息平台,“X”,是指依托该平台构建的多元化应用服务系统,面向政府、企事业和公众不同层面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目前,上海已开发建成“轨道交通监护管理”、“海岸带滩涂资源评价”等6个应用服务系统,使地质资料信息有效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