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现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浏览次数:570 发布日期:2013-08-17 分类:地质遗迹和化石 8月16日,国际著名学术杂志《Science》刊出中国辽宁建昌1.6亿年前的具有完整齿列和骨骼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科研成果(上图为复原图)。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多瘤齿兽最早期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研究成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袁崇喜和研究员季强、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孟庆金、美国匹茨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Alan R. Tabrum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Zhexi Luo合作,历时三年完成。 据悉,多瘤齿兽通常被称为“中生代的啮齿类”,是绝灭的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类群,生存于中生代,数量众多,几乎占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所有哺乳动物种类的一半。多年来,人类仅对其牙齿有一点浅显的认识。已知的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多瘤齿兽的化石材料很少,仅有产自蒙古晚白垩世的部分骨骼化石和一块产自北美白垩纪保存不完整的多瘤齿兽标本。这些已知的多瘤齿兽的骨骼结构及比例对研究其高度分化的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帮助甚微,无法了解它们是否具有跳跃、掘地、水栖或飞行等运动方式。 新发现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产自辽宁建昌玲珑塔大西沟晚侏罗世髫髻山组,距今约1.6亿年,是已知最早完整保存了头骨、头后骨骼和齿列的多瘤齿兽化石。化石标本以对开的正模和副模形式保存,并见有毛发印痕。由于牙齿发育了明显的皱纹结构,如很多小的脊、沟、凹槽等,加之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哺乳动物产自西欧的侏罗纪地层,因此新发现的哺乳动物被命名为欧亚皱纹齿兽(新属、新种),为晚侏罗世时期欧洲和亚洲的哺乳动物具有高度相似性提供了最新证据。通过对它的研究,古生物学家们能够追溯后期多瘤齿兽多种运动适应方式(包括爬树、奔跑、掘穴)的起源。 研究表明,欧亚皱纹齿兽是一种以树叶、种子、蕨类、裸子植物及蠕虫、昆虫为食的杂食动物,夜间活动,生活于气候温和的湖滨。研究者推论,欧亚皱纹齿兽很可能是地栖哺乳动物,或者说地栖比攀爬的可能性更大,它们的体型在小老鼠和小兔子之间。研究者根据头骨长度、下颌长度和体重的关系,计算出欧亚皱纹齿兽的体重为78.95克、67.95克。季强介绍,这两种体重结果仍可能与它的实际体重有一定差距。 正型标本由季强于2010年发现,现保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