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员:我离危险越近,群众离危险就越远

浏览次数:500  发布日期:2013-08-20  分类:防灾减灾
特大暴雨来袭,四川安县872名地质灾害监测员一线预警“我离危险越近,群众离危险就越远”    对四川安县的群众来说,暴雨洪灾不可怕,关键是把群策群防监测预警机制落实到一线。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各乡镇设立的地质灾害监测员队伍逐渐为人们熟悉和敬重。越是危险的灾害隐患点,越需要他们实地监测,一线预警,提前避险。在四川本轮百年不遇强降雨中,安县群策群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和872名监测员功不可没。 “实地监测,一线预警,主动避险是关键” 记者走进安县高川乡泉水村7组安置点时,铲车、装载机正在忙着清运泥石流…… 安置点是地震后集中规划建设的,清一色川西风格民居里,居住着泉水村56户186人。现场组织施工的乡干部杨永武告诉记者,暴雨洪灾破坏着这里的幸福和宁静。 杨永武说,安置点原本距离河道有50多米,后面山谷中还专门修筑两道又高又厚的挡土墙。哪知山洪泥石流来势凶猛,不仅填满了河谷,还越过挡土墙,把泥沙残枝直接冲进村民家里面。 马传数是这个点上的地质灾害监测员。上午接到镇上暴雨预警消息后,他便敲着铜锣,挨户上门通知做好转移准备。村民林政秀家里没人,马传数就打电话联系,并将情况详细记录在本子上。 下午1点多,暴雨倾盆而下,马传数广播通知各家各户开始撤离。同时,他还专门跑到林政秀家里通知。马传数说,山洪水,说来就来。果然,3点刚过,洪水就已涨到河堤。 马传数回忆说,暴雨中,大家按照早已熟悉的路线,往半山腰的板房避险点转移,没有人掉队。 山区的天气,说变就变。记者采访过程中,突然下起大雨来。杨永武和几个机械手照旧忙着清运泥沙。 高川乡地处龙门山脉中段暴雨集中区。最大降雨量一度达到520毫米,超百年一遇。 据县国土部门资料显示,地震后,安县全县共有20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2012年增加到686处,90﹪以上集中在山区乡镇。 “一场暴雨一场灾。”县国土局副局长贾平显得有些无奈,各级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精力搞治理,但震后堆积在沟谷、山坡上的崩滑物存量巨大,破坏力极强。 “实地监测,一线预警,主动避险是关键。” 贾平说,“灾害来临前,必须要解决听谁的指挥,预警信号是什么,往哪里转移等具体问题。”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点,安县制定了不同应急预案,专门落实地质灾害监测员,配备了广播设备、海事卫星电话、对讲机、铜锣、手电筒等,每年还有县和乡镇两级分别组织两次以上专业培训。 “很危险!但群众全部安全转移了,感觉很值!” 杨大玉是千佛镇千佛村11组李子坪的地质灾害监测员,比3个月前记者见她时黑瘦了许多,但率直和朴实依旧。 “山洪冲倒了电线杆子,我们这一绺子都断了电。” 杨大玉一边洗着菜,一边告诉记者,由于全县很多地方都遭了灾,上面派3名电力专业人员来抢修,村里有20多人搭手,相信很快就可以通电了。杨大玉充满着期待,手上的活儿更加麻利了。 说及几天前的那场暴雨,杨大玉仍然心有余悸。作为李子坪点的地质灾害监测员,杨大玉在这个岗位上干了整整5年。汛期20多户村民的安危,常常让她提心吊胆,夜不能寐。 乌云压在河对面山头上时,杨大玉的心更加沉重。村民张家思一直没联系上,赵金容家里还住着3个未成年的娃娃…… 下午1点多,暴雨倾盆而下。在李子坪清点了转移群众后,杨大玉下山帮助其他村民转移,平日温顺的山涧小溪,咆哮着直冲下来,险些将她冲倒。 “很危险!但群众全部安全转移了,感觉很值!”杨大玉说,镇上把地质灾害监测的担子交给她,她就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杨大玉的大女儿杨果在成都上班。9日凌晨3点,山里的通讯信号完全中断,杨果十分担心母亲安危。10日下午,杨果辗转跋涉回家,母女俩隔着滚滚洪流不停地挥手,虽然听不到彼此的问候,但牵挂之情紧紧相连。 避让强降雨28次,应急避险转移28460人 千佛镇党委书记薛远超介绍说,镇上共落实117名地质灾害监测员。一半以上由党员肩负,剩余由群众推举受威胁区域有责任心的村民担任。 从千佛镇出发,顺着茶坪河右侧的村道前往川心村,被洪水撕裂的树根、树干随处可见。 谢余弟也是千佛镇地质灾害义务监测员。他所负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川心村三组的枇杷堂和柳家沟湾。5年前的那场大地震,分别在枇杷堂和柳家沟湾的半山腰留下30多米长的裂缝。虽然国土部门采取了打桩固定和填埋等治理措施,但因为山体陡峭,每遇暴雨,极易引发山洪,威胁枇杷堂下谢家院子13户人家的安全。 谢余弟说,8日晚上11点,看着雨势越来越大,他担心附近几条小山沟洪水暴涨,便提前通知群众有序转移。“其实,大家对转移路线、安置点都非常清楚,主要是遇到特殊情形需要特殊处理。” 老谢说的特殊情形,包括老人、小孩、临时生病者以及突然返乡群众等。因此,必须要把每家每户的情况摸排清楚,转移时才会一个不漏。 杜续礼、雷朝芬夫妇年老体衰,行动缓慢。谢余弟让妻子夏维翠带着部分群众先行转移,自己搀扶着杜续礼夫妇艰难跟进。300多米远的距离,谢余弟在暴雨中走了近半个小时。 在家的26名群众全部转移到安置点后,谢余弟冒雨爬上枇杷堂和柳家沟湾的山坡上,查看隐患点有无险情。 多年监测工作积累,老谢自制了一套监测“土办法”。那就是在裂缝上下位置各找一个固定点,系上一根绳子,如果观测到绳子被拉断,或者裂缝上端的固定点移位,说明山体开始滑移,险情即将发生。 借着微弱的手电光,谢余弟仔细观测到标记没有移位,心里不禁松了口气。 老谢回忆说,由于下雨山路不好走,从枇杷堂和柳家沟湾下山,已是凌晨2点半。他来到河边观测河水涨势。对面,镇长高银兵用对讲机大声喊道,别靠近河堤,危险! “我离危险越近,群众离危险就越远。”老谢说,洪灾中,邻村的一位监测员在转移群众途中牺牲了,大家心里都很难过。其实,危险就在我们身边。 “后悔吗?”记者问。 “没啥后悔的,大家乡里乡亲的,哪家发生危险,心里都不好受。” 谢余弟说,只有及时发现和预警险情,群众才能成功避险。 据安县应急办统计,此轮强降雨,全县成功避让28次,应急避险转移28460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大保障。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