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平江县汛期地灾防治工作记事浏览次数:561 发布日期:2013-10-11 分类:防灾减灾 “每年4 月1 日~9 月30 日,局领导班子成员都会配上雨衣、长筒胶鞋、手电筒和安全帽这‘4 件套’,为的就是第一时间赶到地灾现场。”湖南省平江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岳打开汽车后备箱,向记者介绍。 平江地处湘东北,位于罗霄山脉北端,汨罗江贯穿全境,境内山脉沟壑纵横,地层结构复杂,是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2002 年至今,全县累计发生各类地质灾害630 起。平江县委、县政府逐年加大防治力度,积极探索地灾防治长效机制,连续10 年实现地灾“零死亡”,向全县父老乡亲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筑起安全防护墙 平江县海拔不高,因滑坡而露出黄土、松散碎石的青山伤疤,却不时映入眼帘。山脚下,不少村民在小平地上建起住房。 “村民不是不知道有危险,这也是平江山多地少的现实给逼的。”平江局地质环境股长李赟介绍说,“平江既是山区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均耕地仅0.74 亩。老百姓建房如果不挖山地,就只能把房子建在耕地里。” 山体陡,风化严重,地质构造复杂,再加上挖山建房,使平江面临着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据统计,在进行1∶5 万地质灾害调查后,平江县查明地质灾害隐患458 处,其中省级地质灾害隐患6 处,市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17 处,直接威胁6.36 万人生命和2.26 亿元财产安全。 面对严峻的形势,平江县委、县政府逐年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逐步探索出一套地灾防治长效机制:每处地质灾害隐患都编制了防治方案、应急预案,每年都要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下发各乡镇、村及地质灾害点和有关部门,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防灾责任,并与乡镇政府签订地质灾害责任状;建立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以及包括乡镇长、村(居)委会主任、矿山企业负责人、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共1300 多人的地质灾害防治通信网络;建立全县458 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台账。在县财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制定地灾移民规划,计划用4~5 年时间搬迁近6000 名受威胁村民。 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平江局对地灾防治工作进行了细化:汛期来临,与广播电视、通讯和气象等单位或部门,联合建立地质灾害气象信息传播网,及时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向民众发放防灾、避灾明白卡和科普资料,在地灾隐患点设置警示牌,今年制作1000 张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光碟、20 万份地质灾害宣传画册发放到学校、社区、地质灾害点;每年汛期前、每次强降雨后,及时组织开展全县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和排查工作;聘请省专业单位专家对地灾隐患点进行会诊,对防灾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坚持汛期24 小时值班制,遇有强降雨时相关负责人直接到基层国土资源所和地灾隐患点蹲守;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等。 这些工作,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道防护墙。把危险留给自己 采访中,平江国土人对记者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人民安危重于山——不管这座山有多重,国土人都会一直扛下去。 正是有了这样的责任感,平江国土人在地灾防治中,总是不顾危险冲在前,把危险留给自己。 局长胡密根说,为了能在第一时间赶到自己负责的“包防点”,大家或开自己的车,或骑自己的摩托车,从不为能不能报销油钱计较;连续降雨时,大家把老乡转移出去后,自己留在隐患点监测险情;有的地方不通公路,大家就步行,深一脚浅一脚走在黄泥路上,几公里的路往往要走一两个小时;遇到不理解的群众还常常要挨骂。这时,大家仍耐心做思想工作,直到群众全部转移。遇到连续降雨,大家主动坚守岗位:雨不停止,绝不撤出隐患点,雨停了24 小时之内坚持不间断巡查,防止转移的群众擅自回家。汛期6 个月,国土人值班时间平均超过70天,但县规定每人每月最多只能发2天加班补贴费,全局没有一个人因无加班补贴而耽误防灾救灾。 无怨无悔地付出,换来的是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据统计,最近两年,因及时转移群众而避开地质灾害伤害的成功案例就有163 起,成功避免伤亡人数876 人。其中,去年6 月,龙门镇丰富村1 处隐患点在转移群众3 分钟后发生滑坡,龙门镇大鱼村3 处隐患点转移群众半小时内就发生滑坡,房子虽然被毁坏了,但有13 名群众躲过了灾难。 “现在,成功避险的群众已经把我们当恩人了。”欧阳水源说,“最让我们开心的是,这些人成了地质灾害防治最好的宣传员,村里群众对避灾转移的要求更加配合。”期待加大支持 谈到地质灾害的治本办法,无论是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还是乡镇干部,都一致认为:对地质灾害这类自然灾害,彻底的解决办法就是避让搬迁。在三墩乡公平村村委会,村支部书记戴迟秋对记者说:“ 本来我告诉村民要搬迁,直到现在也没搬,许多群众都说我说话不算数。”公平村90%以上为陡峭的大山,挖山建房的现象很普遍。 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平江县争取到湖南省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避让试点,根据移民搬迁避让规划,逐年解决部分经费,采取政府出资搞“ 三通一平”、村民出资按统一规划建设的模式,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进行整体就地移民。去年,在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下,该县整合资金2000 多万元,在全县地质灾害较严重的6 个乡镇搬迁300 多户。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显然无法独自承担太大资金压力。如何才能让农民早日脱离地灾威胁、实现安居乐业的愿望呢?在虹桥镇、三墩乡两个移民安置点,乡镇干部、国土人和农民一起谈到了自己的想法: 一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形成合力。目前,国家有关部门现有的资金渠道包括移民、水利、交通、国土资源、扶贫、新农村建设等多种资金转移支付渠道,但都规定了支持范围和具体要求,实际使用中存在各自为政现象,难以集中资金办大事。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在拨付资金时,允许基层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整合用于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避让。 二是加大反哺老区的力度。平江是工农红军第5 军的诞生地,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先后曾有20 多万革命烈士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滞后,虽然国家对革命老区出台了支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但仍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进行平山造地探索试验。在山多地少地区,可因地制宜,在地质、水利、环保等部门充分论证基础上,以不破坏水系为原则进行平山造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或地灾移民的试验,彻底解决山区农民建房宅基地需求问题。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