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造水田不再是梦

浏览次数:432  发布日期:2014-06-05  分类:环境地质
 5月22日,白音他拉村村民在整治完成的稻田里育秧。5月22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额勒顺镇白音他拉村,村民孟和扎布正在自家的百亩稻田里忙活。距离插秧的日子还有10天,稻田最后的平整工作即将完成。一个多月前,这里是一片大大小小的沙丘;再过一个月,这里将翻滚起一片绿色的秧苗。今年秋天,在库伦旗的沙漠里,将有4000亩新建的稻田“稻花香里说丰年”。奇迹般的改变,得益于通辽市国土资源局探索“以补代投”土地整治新方法实施的沙地衬膜水稻田开发试点项目。沙漠里造水田不再是梦来到库伦旗北部科尔沁沙区腹地,放眼望去,一个沙丘连着一个沙丘。沙丘上有的寸草不生,有的稀稀落落地长着些灌木。农牧民低矮的房屋就分布在沙丘与沙丘之间,木栅栏的院落里大多养着几匹马、几头牛。这就是国家级贫困县最贫困的地区。在这片沙地上种什么难长什么,一年下不了几场雨,地里浇上水就会渗下去。为了生存,大多数农民都种着几亩玉米,但只能看天吃饭,而且“老天爷”的脸色往往很难看。由于干旱造成绝收的年头自不必说,就算风调雨顺,一亩地也只能产五六百斤玉米,除去成本,几乎剩不下什么钱。尤其近几年连续干旱少雨,农牧民中极度贫困和返贫的人数逐年增加。恶劣的自然环境逼着大家找出路。几年来,沙区农牧民在政府和专家的帮助下,探索出了在沙地上开发衬膜水稻的技术。沙漠和水稻,看似离得遥远的两个事物,被联系到了一起。工程其实并不复杂,先在沙地上挖一米的坑,铺上一层防渗膜,再回填70厘米的沙土,浇水、施肥后就可以插秧了。“我们这里地下水水位较高,6英寸口径的小管井,打到地下24米就能满足用水需求,半小时就能打一口井。铺上防渗膜之后,水就不往地下渗了,能很好地保持湿润。”库伦旗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韩凤义说。有些农民开始尝试着在自家房前屋后造水田,结果收成还真不错,一年下来,一亩地纯收入能达1500元。这让沙区农民看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但这条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资金短缺。沙漠造水田,成本可想而知。平坦的沙地,每亩需要投入2000元左右,而沙丘多平地少,把沙丘推平造田,每亩则需要投入3800元左右。这些钱对沙区贫困的农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在白音他拉村,孟和扎布家的经济条件算是比较好的,过去几年也只造了两亩稻田。沙地上种出来的水稻长势好,口感也比普通的大米好得多,但投入却让他们全家感到吃力。孟和扎布说:“摆在眼前的好路子却走不通,心里着急啊,有时候做梦都想把这片沙丘推平了造田。”不止为了造田而造田让孟和扎布的梦想慢慢变成现实的,是始于2014年春天的国家好政策。年初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出:“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探索实行‘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的实施方式。”这让一直探寻土地整治工作新突破、新效益的通辽市国土资源局找到了新方向。通辽局党组很快决定,对库伦旗沙地衬膜水稻项目进行调研,分析其可行性和综合效益。结果显示,衬膜水稻项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农民意愿强烈,且衬膜水稻技术经过农民多年实践探索,已经比较成熟,适合进行大规模试点开发。通辽局将实施沙地衬膜水稻开发试点项目的想法上报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得到的回复是: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力争打造出成功的模式。“项目全部选择在农牧民承包的荒地上,大部分是在沙丘上造田。我们与市财政局共同研究决定试点方案,采取‘以补代投’的方式,每亩地补给农牧民1300元,剩下的2000多元由农牧民自己投入。”通辽局局长林文惠说,整个施工过程仅需两个月,当年施工当年见效,农牧民两年就能收回成本。面对这么好的机会,孟和扎布承包了几户村民家的荒地,下定决心造一片大田。沙地衬膜水稻项目实施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造田而造田。通辽局提出,项目实施要做到“四个结合”,打造土地整治“升级版” 。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项目选择在库伦旗最贫困的沙区,通过建设沙地稻田促进农牧民增收,加快改变农牧民生活方式;与造地增粮相结合,在沙漠中建成亩产1000斤以上的高产水田,实现增地、增粮、增产、增收;与发展有机农业相结合,由政府引导组建合作社,采用种植、加工、包装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和公司加农户合作经营的经营模式,打造沙漠有机水稻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沙区绿色有机稻米产业带;与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将项目布置在塔敏查干沙漠旅游区附近,结合沙漠赛车等旅游项目打造北方沙漠梯田观光带。“这就是沙漠中的梯田”,额勒顺镇党委书记苏亚拉图指着远处平整好的稻田对记者说,“过去这些沙丘都是流动、半流动的,一夜大风就能‘飞’出去很远。种上水稻能把这些沙子牢牢固定住,并且稻田本身就具有湿地生态涵养功能。下次你再来,这里就是塞北江南。”苏亚拉图说,额勒顺镇土地面积151万亩,其中100多万亩都是荒地和沙地。今后,沙地水稻将成为额勒顺镇农业的主导产业。镇里将试行合作社式经营,带动更多村民进行沙地水稻种植,形成规模,并引进生产企业,结合沙地水稻绿色无污染的特点,将其做成有特色的有机绿色品牌。干着自己的工程,农牧民们格外带劲儿和传统的土地整治项目不同,孟和扎布是百亩稻田施工现场的总指挥,而所有的工人都是他雇请的本村农牧民。干着自己的工程,孟和扎布格外认真,格外带劲儿。通辽局副局长韩杰说:“采用‘以补代投’的方式,土地整治项目更容易管理了。我们只需要做好项目设计、验收和资金管理。项目施工完全由农牧民根据自己的耕作习惯和经验实施,既尊重了农牧民的意愿,又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后期管护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在资金管理上,我们采取了很严格的措施。”库伦旗国土资源局局长马占华说,拨付给农户的资金,按合同要求,购买防渗膜时拨付50%,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另外50%。同时,项目资金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建立健全项目公示制,使项目运作公开、透明,并接受群众监督。在茫汗苏木(乡镇)常海村,记者同样看到了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图布吉日家的13亩稻田已经平整完毕,正准备浇水。烈日下,他虽然满头大汗,但依然兴高采烈。“工程干起来很顺利!乡镇为我们统一采购防渗膜和井管,村集体统一调度施工机械,我们农户只负责做好自家地块的施工。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经常下来查看施工进度,进行现场指导。”图布吉日说,施工中遇到的一些细节问题,他就请村里有经验的农民过来指点一下。村民哈斯套格套从2002年开始试种沙漠水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在其他村民的田里指导施工。哈斯套格套说:“在施工中,村民往往会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为了更好地保持水分,适当增加回填沙土的厚度。这些想法和做法对提高稻田的质量是很有帮助的。”常海村90%的村民都参与了衬膜水稻开发,大伙儿干劲十足。茫汗苏木党委副书记哈斯朝鲁说:“沙地衬膜水稻项目完全是为沙区农牧民量身打造的土地整治项目,因地制宜,符合本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因此深受农牧民欢迎。”现在正是库伦旗沙漠水稻插秧的日子,农牧民们在自己建造的水田里插上希望的秧苗,在沙漠中开启一片绿色的未来。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