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采煤塌陷地“变身记”浏览次数:238 发布日期:2014-06-16 分类:环境地质修复后的安国湿地景观。6月初,初夏时节,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安国镇周田村塌陷地湖边,三三两两的人们正悠闲地钓鱼。微风吹过,柳树吐出的枝条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荡漾。原是采煤过后发生塌陷最严重的地方,如今已被新修的水泥路、人工堆积的小岛所取代。湿地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也正在实施中,一系列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让这片废弃地恢复了生机。塌陷地变湿地,生态园风光美安国镇湿地地灾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涉及土地9000余亩,其中塌陷深度超过4米以上的土地面积达4000亩,深度在1.5米~4米的约3300亩,1.5米以下的拉坡地1800亩。沛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李晓建介绍说,由于湿地水面大,离搬迁新址远,塌陷地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加上周边污染企业的存在,水体污染严重。沛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煤塌陷地治理,于2012年3月申报了省级湿地,2012年5月经省农林厅批准为省级湿地。该项目依托采煤塌陷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打造全县最大的生态惠民工程。2013年,在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该县申请了地灾防治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安国镇采煤塌陷区地灾调查评价与综合治理项目。项目突出“美丽沛县、生态家园”主题,从水质净化、湿地景观、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大汉文化5个层面打造生态湿地,最终形成由十里芦苇荡、百果花园岛、千亩荷花塘、万鸟栖息区组成的天然生态区,为实现采煤塌陷地变废为宝提供了机遇。通过治理,不仅使湿地获得新生,还让水质更加清澈。通过实施水质净化工程,让湿地周边的龙固工业区尾水经过有效处理,水质达到了地表三类水质,有效缓解了沛县西部30多万亩地区的供水短缺现状。湿地建设融合塌陷地治理、生态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文化旅游4种元素,为人们提供了自然观光、休闲养生、餐饮娱乐和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复垦地添耕地,农户喜迁新居沛县的煤炭资源经过40多年的开采,形成塌陷地8万余亩,预计到矿井全部关闭时,全县将形成24万亩采煤塌陷地,占全县耕地面积近1/5,22万农民无地可耕,占全县总人口近1/6。为治理采煤塌陷地,沛县一方面积极开展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土地复垦工程。近年来,该县复垦采煤塌陷地2万亩,新增耕地1.5万亩,同时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政策,复垦工矿废弃地1900亩。今年,江苏省“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将沛县作为研究示范基地。以此为依托,沛县加大了对采煤塌陷地的复垦力度。李晓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项目区是水稻种植区,一年按稻麦两茬轮作,每年可新增粮食87.85万公斤,产值就有220万元,对农民增收有很大的鼓舞。”同时,该县将科学制定和实施采煤塌陷地与压煤村搬迁规划,把地下煤炭资源开采与塌陷地复垦、压煤村庄搬迁相结合,实现矿地共同繁荣。自2011年以来,先后搬迁了杨屯镇西仲山、南仲山、张庄,鹿楼镇辛黄家4个压煤村庄。与此同时,江苏厅下达近2000亩单独选址计划指标用于搬迁安置,为矿山企业生产和塌陷区群众安置提供了有力保障。近10年来,沛县已累计搬迁35个村庄、9469户村民,总计42963人。城与乡一体化,矿地融合发展“早期形成的采煤塌陷地未办理农转用审批手续,仍被认定为农用地,甚至是耕地,相当一部分土地由于塌陷积水较深而无法恢复为耕地。同时,每年又新增塌陷地约4000亩,给耕地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李晓建告诉记者,“虽然沛县在矿地统筹上做了一定工作,但由于原有矿政、地政长期分离管理,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还是存在脱节情况。”今年,这个疙瘩被彻底解开。徐州市委、市政府把沛北一体化发展纳入市级战略层面,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沛北一体化发展的意见》,鼓励和支持沛北在城乡统筹和地矿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支持沛县建成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此为契机,沛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规划、环境保护等多规融合,制定了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和村庄搬迁规划,构筑生态修复、塌陷地治理、城镇一体化发展体系;实施生态修复行动计划,开展废弃地复垦,整合千岛湿地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塌陷地资源;争取国家给予江苏省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政策,加大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修复和项目倾斜力度;协调省有关部门将该县煤矿每吨煤20元的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50%留在地方,专项用于沛北一体化发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为采煤塌陷地治理、开发和利用注入了新的动力。正在实施的城乡统筹规划和沛北一体化发展战略,将计划每年建设安置房100万平方米等,力争把沛北区域建成50万人口规模的生态新城。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