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调院新疆鄯善地质遗迹调查纪实

浏览次数:574  发布日期:2014-12-04  分类:地质遗迹和化石
技术人员实测剖面记录 新疆鄯善,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侏罗纪恐龙化石“鄯善新疆巨龙”的发现地。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这里先后发现了白垩纪“鄯善龙”和“嘉峪龙”,以及侏罗纪的“中日蝴蝶龙”等恐龙化石,揭开了新疆吐鲁番地区恐龙化石研究的序幕。  同样在这里,有一群不怕风沙侵袭、无惧“烈焰”炙烤、勇挑科研重担的地质人,摸清了鄯善古生物化石保护区的地质遗迹,为深入研究新疆地区恐龙动物群的组成以及侏罗纪古地理与古气候等提供了可靠资料。他们,就是江西省地调院新疆分院《新疆鄯善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项目组。  零的开始  2013年底,新疆鄯善县国土资源局将其组织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古生物化石保护实施方案》中的《新疆鄯善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项目进行社会招标。  “没有挑战就没有发展!”虽然江西省地调院从未开展过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地质遗迹调查工作,但江西省地调院新疆分院院长曹圣华果断决定参与竞标。  认真学习《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等相关文件,广泛收集前人研究的相关信息资料,研究提出追索路线与穿越路线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最终,新疆分院以思路清晰、方法科学、技术路线得当一举中标。  随后,江西地调院派出地层古生物专业的高级工程师宋志瑞作为项目技术负责。项目组采用大比例尺进行地层剖面实测,在详细调查基本层序、剖面结构、合理划分填图单位基础上,进行地质填图,实施地形测量、实测地质剖面、遥感地质解译以及1:1万、1:2000古生物化石专项地质调查等工作。  “我们着重对剖面详细测量,发现和采集了化石标本248件;我们通过追索路线和穿越路线,绘制出合理、美观的地质图,发现了大量的化石点……”宋志瑞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项目的实施过程。  然而,项目的推进是十分艰难的。且不说环境艰苦,单是业务方面的“空白”,就让项目人员感到压力沉重,整天都在学习与探索中,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地质、古生物化石、物化遥、矿产、地形及经济地理等资料基础上,通过在新疆鄯善地区开展区域古生物化石专项地质调查,项目组查明了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的分布、类型、数量,但在对恐龙、龟甲类、双壳类等化石成果尤其是对恐龙化石的属种进行鉴定时,由于对化石层位的系统性与横向展布规律缺乏认识,无法进行相关的成果鉴定。一筹莫展之际,他们求教于著名恐龙研究专家董枝明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李廷栋院士、古生物学家孙革教授等专家学者。通过野外指教、技术指导,项目人员很快掌握了相关业务技能,能够准确辨认恐龙化石的类别,并在此基础上将工作进一步拓展,对化石沉积环境分析、盆地演化规律进行了更系统的分析总结。  边学边干、边干边探索,4个多月的野外工作,项目组成果丰硕:通过1:1万和1:2000大比例尺填图及1:500实测地层剖面工作,共调查了43个重要化石点,其中新增18个重要化石点,包括8个恐龙化石点、5个龟鳖类、5个双壳类化石点;采集化石标本248件;新发现2个贝壳层,延伸10余公里;新发现21处地貌景观地质遗迹。2014年8月,项目以定位准确、分层详细,标志层清楚、化石层位丰富获得优秀级,通过野外验收。  火的考验  新疆鄯善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工作区位于新疆鄯善县境内,这里气候条件独特,光热资源丰富,自古就有“天然聚宝盆”的美誉。但它西接吐鲁番火焰山,南临南湖戈壁和著名的库木塔格沙漠,加之群山环绕,成为中国内陆海拔最低的盆地。气温高,风沙大,盛夏气温可达50多摄氏度,是一个活脱脱的“火炉”。  “工作区为U形山谷,闷热的空气沉集谷底,人一进山谷,就像蒸桑拿一样,大汗淋漓、脑袋发胀、胸闷气短、四肢乏力。一天下来,衣服裤子上满是盐霜。” 宋志瑞说,“一次野外作业,一个热浪扑来,把我憋闷得差点晕了过去。为防止中暑,每次出野外,我们必备十滴水和矿泉水。”  “第一次出野外,我没有经验,带去6瓶水,半天就喝完了。后来干得我嗓子冒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唇焦舌燥’。那一天,又累又渴,我几乎虚脱了。” 回想那天的经历,年轻地质队员王苏辉至今心有余悸。  “除了气温高外,这里的沙尘暴也多又大。每当沙尘暴来临时,大家蹲下身子,双手抱头,尽可能地把头埋在怀里进行自我保护。即使这样,风暴过去耳孔、鼻孔和嘴里仍都是沙子。” 项目组成员、新疆分院党支部书记许连生说,“不过偶尔遇到稍大一点的沙尘暴,地方政府都会通知我们,这一天我们就不外出了。”这位横渡过通天河、在严寒奋战可可西里的勇士,如今面对“火”的考验,仍是淡定而从容。  每年的5月至9月,都是地质队野外作业的黄金期,然而这也是鄯善气温最炎热的时候。不畏艰苦、骁勇善战,项目组在这里用真情和汗水,演绎了“浴火重生”的真人秀。  新的希望 这次地质调查工作,野外工作成绩优异,地质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该项目合理选择了地层划分标志,正确建立了区内的地层系统;将头屯河组划分为三间房段、七克台段,认为七克台段上部有一套较纯粹的灰绿、黄绿色粉砂岩、泥岩,是与齐古组的分界标志;结合室内岩矿鉴定和微量元素分析成果,进一步研究了产古生物化石的地层沉积环境,使其环境演化得到相互印证;对地质遗迹景观和古生物化石遗迹的类型和遗迹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综合评价,阐述了其形成及演化,编制了1:2.5万主要地质遗迹分布图和地质遗迹特征一览表,编制了含化石集中的头屯河组、齐古组地层综合柱状图,突出了13个重要的恐龙化石层位。这些成果,不仅为侏罗纪的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埋藏学、地层学和深入研究新疆地区恐龙动物群的组成以及侏罗纪古地理与古气候等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也为提高整个鄯善的科学文化品位作出了积极努力。  “我们对2条典型剖面,进行了起点、终点、地层界线点、化石点的GPS动态地形测量,并埋下水泥桩,这为鄯善今后建立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设计游客参观点打下了基础”。项目提出的地质遗迹保护与规划利用建议,也为鄯善地区化石保护工作、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地质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目前,该项目已接近尾声,正在进行紧张的报告编写工作。作为江西省地调院第一个化石遗迹调查项目,该项目的圆满完成是里程碑式的,为该院今后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相信,江西省地调院将以此为起点,在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地质遗迹领域中作出更多的贡献。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