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锰模式:为民生而治理地质环境浏览次数:498 发布日期:2015-01-08 分类:矿山地质环境——关于湖南湘潭锰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的调查 对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该如何治理,治理的目的又是什么?提到这些问题,许多人甚至包括业内人士普遍的观点是,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主要就是为了修复在矿业开发活动中被破坏的地质环境,恢复其原来的地貌和生态。 然而,当中国矿业报记者近日来到湘潭锰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项目现场,看到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新建高标准公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棚户区改造大楼、一个个新型环保企业的入驻园区,还有工矿废地、废渣、废水等的治理以及供水工程的施工建设,才深刻认识到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不单单是为了修复矿区的生态环境而治理,更应为了矿区的民生和发展而治理,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来推动矿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修复,实现矿区的“生态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蜕变。 阵痛:世纪之殇待抚平 崎岖坎坷的矿区小路、低矮潮湿的简易平房、随处可见的废渣……虽然湘潭锰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实施近2年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能从尚未彻底得到治理的矿区残留中捕捉到昔日的破败景象。 湘潭锰矿地区处于湖南省湘潭市北部,是原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湘潭锰矿所在地。当地锰矿资源丰富,探明储量946.5万吨,保有储量343万吨,素有“百年锰矿”、“世界锰都”之称。 湘潭锰矿从1913年开采至今,先后经历了商办、官办和日军掠夺开采等历程。新中国成立后,脱胎换骨的湘潭锰矿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曾隶属中央、省多个单位管辖,完成了矿山从扩建到技改的全面升级,见证了国有独立工矿区发展的兴衰史。 湘潭锰矿百年的采矿、选矿、冶炼,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矿石远销西欧、北美、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加之资源日趋枯竭,该矿走向低谷,被迫停产,继而破产。作为当地支柱企业,该矿的破产倒闭使得锰矿地区的发展陷入了萧条和停滞。尤其是过去“重开发、轻保护”、“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矿山开采模式,使缺乏有效治理的矿区遍体鳞伤、满目疮痍。 历经百年开采史的湘潭锰矿,跟其他老矿区一样,遗留下的一系列历史问题积重难返、愈益突出: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山体裸露,废渣遍野,采空区遍布,地表塌陷、山体滑坡、房屋开裂等现象时有发生;非法开采、非法冶炼、非法洗砂、非法选矿等活动一度猖獗;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中小企业众多;道路破烂不堪,仅有两条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宽5米的进出道路;供水限时限量,沿用原湘潭锰矿供水系统,从韶山灌渠引水,经简单漂白处理后,直接进行供水,分早、中、晚3次,每次一个小时;污水处理严重不足,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南向顺势沿牟渠流入湘江,北向顺势沿靳江河经长沙流入湘江,锰金属曾超标200多倍,严重污染周边及沿线农田;住房低矮潮湿,仍有2407户职工居住在建于解放初期的棚户区内,户均面积不足30平方米。 “湘潭锰矿自2002年停产到2007年破产后,作为老工矿区的锰矿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生活环境不断恶化,逐步沦落为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最落后的地区。”湘潭市雨湖区人民政府的一位官员痛心地说。 环境破坏带给人民的,不仅仅是身心的伤害。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实施,湘潭锰矿老矿区的治理逐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012年4月,经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批准同意,该矿区被列入国家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由此拉开了锰矿地区环境治理的序幕。百年沧桑的湘潭锰矿地区,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治理:湘锰模式惠民生 湘潭锰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区域范围13.4平方千米,治理面积10.82平方千米,总投资3.54亿元,分3年实施。通过治理,可有效改善锰矿的生态环境,实现“百年锰都”的绿色生态转型。 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该如何实施?湘潭市国土资源局和雨湖区政府通过集思广益,跳出了单一的为治理而治理的传统做法,提出“为民生而治理、为发展而治理”的湘锰新模式,充分结合锰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修复,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撬动锰矿地区民生的大改善,致力实现“百年锰都”之殇到“生态两型”之路的蜕变。 模式一:撬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锰矿地区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完全依附湘潭锰矿。锰矿兴则环境优,锰矿衰则环境差。该项目作为湘潭锰矿地区10年来最大的治理项目之一,撬动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 要先富,修公路。在推动道路建设方面,他们全面启动了潭(湘潭)锰路拓宽提质改造工程,有效实现了矿区与湘潭市区的贯通。在锰矿核心地区修建了一条宽22米、长1720米的高标准道路春兰路,成为了锰矿地区最好的道路。同时,为全面解决锰矿地区近15万名群众的出行问题,他们还将投资6亿元修建连接长潭西高速和京港澳复线高速出口的白鹤路,与春兰路对接。上述公路完工后,锰矿地区交通将形成东西、南北贯通的快速主干道路网。 水是生命之源,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他们通过多方努力,投资1.8亿元启动了从湘潭九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修建供水管道项目。目前,供水工程已基本完工,不日即可供水,将从根本上解决锰矿地区的饮水问题。 安居才能乐业。他们还结合示范工程建设,向国家发改委成功申报了湘锰独立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投资5亿元,从2014年起分3年时间完成2471户棚户区改造任务,彻底改善锰矿地区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目前已完成1000套棚改房任务,部分居民近日将搬至新居。 模式二:撬动产业发展提质,改善生产条件。锰矿地区地处长沙、湘潭交界处,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管理不顺,加之特殊的地理、地质、矿产环境,形成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中小企业和非法采冶企业,易造成矿难频发、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他们充分利用示范工程,淘汰落后产能,打击非法企业,有效撬动并驱动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驱动园区开发建设。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他们将示范工程与治理开发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以示范工程推进为助力,筹建雨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谋求锰矿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锰矿地区基础建设和民生等系列问题。目前,他们已完成了园区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等工作,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征地拆迁等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二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为避免“边治理,边污染”,他们全力以赴开展环境治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对示范工程区域内的26家“三高”和锰制品粗放加工企业,采取协议搬迁和“打非治违”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了全部搬迁。同时,他们结合开发区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定位原则,实现产业的有效转型,跳出了“开发-污染-治理”的怪圈,奠定了锰矿地区未来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基础。目前,湖南一力物流、泰和“城市矿产”、凌志环保等大中型企业已入驻园区,夯实了产业升级转型的基础。 三是驱动就业规模扩大。就业是民生之本。锰矿地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较差,与就业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湘潭锰矿破产后,近万名失业职工长期依靠低保维持生计。示范工程整理出来的土地建设开发区后,近期将引进1到2家大型企业或若干中小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10000多个;远期园区发展壮大后,可新增就业岗位3万至5万个。 模式三:撬动生态环境修复,提升生活品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拉开了锰矿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序幕,群众生活品质大幅提高。 首先带动了废地利用。通过对山体滑坡、深采及露采区、尾矿库、废渣场、地表塌陷区等不宜开发建设的区域进行修复治理、植被恢复,并以成功申报的湘潭锰矿国家矿山公园为平台,将示范工程治理区域与矿山公园规划范围有机融合,打造绿地、景观丰富的城乡统筹生态示范区。目前,矿山公园已上报国土资源部批准,一期计划投资2.6亿元,将在2年内建成矿山公园核心景区。 二是带动了废渣治理。锰矿地区现有各类废渣900万立方米,分布在近1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并且每年还将新增50万立方米。在示范工程的带动下,他们结合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成功申报并获得了5500万元历史分散无主废渣治理项目,目前已启动设计。同时,他们正在进行年消纳30万吨废渣资源循环利用科研中试,成功后将实现废渣的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化处理,可有效解决废渣带来的污染及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三是带动废水处理。他们针对锰矿区没有健全污水处理设施,锰金属超标,严重污染当地环境的状况,结合示范工程治理,整合政策、企业和社会等资源,近期投资2000万元对矿井水进行治理,中期投资2亿元建设锰矿地区污水处理项目,以全面解决废水处理问题。 效应:华丽转身“两型梦” 该示范工程自2013年3月8日正式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目前,他们正在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实施区域内企业搬迁和居民房屋征收、棚户区改造工作。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示范工程效益,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他们经过多方论证,拟在原确定的治理范围基础上增加0.5平方千米。该方案已通过了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和财政厅组织的专家评审。2014年7月26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再次评审,同意调整《湖南湘潭锰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大纲)》,将湘锰地区重度地质灾害治理与轻度区有机结合,对重度治理区开展搬迁、推进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对轻度治理区开展集中安置、场地平整、开发建设,从而开辟出一条“为发展而治理、为民生而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路子。 湘潭锰矿区独特的区位、政策和后发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各类治理资金源源不断涌入,各方战略投资者齐聚锰矿地区,投资“洼地”效应进一步凸显。湖南省环保厅已安排下拨了7500万元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资金;湖南省发改委已将锰矿地区列为独立工矿棚户区改造范围;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支持修建白云路、潭锰路,并列入湖南省“十二五”干线公路规划。湘潭电化集团将整体搬迁至锰矿区,湖南一力公司、泰和公司、湘资企业、天元置业等企业即将入驻。 多方给力促转型,创新模式振翅飞。“百年锰都”正成为新的长谭腹地、转型新地和发展高地。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