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彩山地灾调查记

浏览次数:514  发布日期:2015-04-01  分类:防灾减灾
岩溶所科技人员在现场调查 叠彩山岩石崩落轨迹  3月19日9时许,广西桂林市叠彩山发生一起岩石崩塌突发性地质灾害,导致七死二十五伤。广西桂林市叠彩山岩石崩塌地质灾害伤人事件引起了政府和地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灾害发生后,桂林市政府、桂林市国土资源局、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予以应急处置。  3月19日9时40分,广西桂林地质环境监测站接到桂林市国土资源局报灾,立即派出由站长姜明义带队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调研组赶往现场。10时20分,调研组到达灾害发生点。先是配合当地政府(救灾指挥部)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对岩石崩塌灾害点现场进行各项应急措施布置,包括确定威胁范围、张拉警戒线和其他现状处置技术工作,同时开展地灾应急调查,为救灾和防止二次地灾侵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  调研组调查发现,崩塌位于桂林市叠彩区叠彩山木龙洞北侧出口处的山体陡壁上。崩塌所在位置高程为176米,相对地面高差为30米,主崩方向47°。岩石崩落后破碎分解形成数块岩体,其中最大约2立方米,危岩总体积约60立方米。岩体崩落后撞击下方的石板旅游过道后,破碎形成多块碎石,这些碎石直接砸向下方准备上岸的游客,造成悲剧突然发生。  据调查,岩体所在山体区域所处地貌为孤峰平原地貌,山体坡度较陡,且岩溶发育,岩体结构破碎且崩塌岩体位于叠彩山东北侧的陡壁上,岩体下方为木龙洞旅游过道。从岩体崩塌位置分析,该岩体与山体的连接处中部部分出现淡黄色黏土,其缺口无明显断裂擦痕,判断该岩体崩塌前基本与母体脱离,仅靠部分黏土及底部支撑维持自身的稳定性。  崩塌区属峰孤峰平原地貌,峰顶标高一般在300~450米之间,地面标高一般145~170米不等。崩塌区所在山体植被发育,植被覆盖率达65%。崩塌所在山体为泥盆系中统灰岩,中层状构造,地层产状较为平缓。在自然风化、地质构造运动等因素的作用下,山体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石较为破碎,垂直地层层面的裂隙把岩石切割分离或板分离状态,形成较多危岩隐患。  根据现场调查和综合分析,崩塌灾害产生的原因与所处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裂隙发育程度、岩溶发育程度、地形地貌及当地降雨有密切关系。  崩塌所在山体出露为灰岩,岩石坚硬,性脆,岩体由于长期风化,溶蚀等作用,使已形成的裂隙不断下切扩大,最后导致岩体分割,形成形状各异的危岩体,当危岩体在自重、降雨等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危岩失稳崩塌。  目前,雨季已开始,桂林市近期基本为阴雨天气。受降雨的影响,雨水渗透岩石裂隙,使裂隙填充物的内摩擦力迅速减少,岩石重力增加,加之崩塌所在山体较陡,坡度约为60°~80°,局部为直立,为崩塌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由于山坡植被较发育,灌木草丛生长茂密,危岩隐患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人员难以到达坡体上,存在的危岩隐患往往难以发现。此次岩石崩塌主要是该地区属于地灾易发区范围内,是危岩崩塌、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地区之一,石山上的岩石裂隙发育,危岩隐患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达到临界状态,在降雨等外界因素作用下而导致崩塌地灾发生。  现场调查中还发现,崩塌位置附近尚存一定数量的危岩隐患。这些危岩在打雷、降雨不利气候条件下,容易滚落,稳定性差。如再次发生崩塌,将对下方游客等人员造成威胁。  根据调查,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对该石山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地灾排查,查明危岩的分布位置、数量,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范。  二是明确监测人员,落实监测,经常注意危岩动态,一旦发现险情,立即通知下方人员远离危险区。  三是发放地灾防灾工作明白卡、地灾防灾避险明白卡。  四是因为危岩是岩溶石山常见的地灾隐患,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在长期的风化作用等自然因素影响下容易导致灾害发生,所以在岩溶石山山脚的单位和居民应提高警惕性,经常对山体危岩进行排查、监测,发现隐患及时上报或处理。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