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区水文地质调查解决12万群众饮水困难

浏览次数:590  发布日期:2015-05-25  分类:地下水
    摘要:乌蒙山区是国务院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也是国土资源部牵头的扶贫开发区。围绕该区扶贫开发,2013年启动了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21幅 1:5万水文地质调查和2个县的地质景观资源调查,实施了一批地下水探采结合工程、表层泉和地下河开发示范工程,有效解决了当地12万人、2.67万头大牲畜和约1300ha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1.项目概况    乌蒙山区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山高谷深、地势陡峻,38个县(市、区)中有32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特困人口达259.4万人。该区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37%,存在饮水困难的农户比例为32%。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乌蒙山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以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重点,实施探采结合,解决缺水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牵头,10余家地质调查和勘探工程专业队伍参加,取得阶段性进展。    2.成果简介    (1)填补1:5万水文地质调查空白。 该区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低,仅有的资料是20世纪70~80年代完成的1:20万区域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难以满足全面解决 饮水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紧紧围绕乌蒙山区扶贫目标,2013 — 2014年部署实施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 质调查图幅21个,共计9450km2。通过 1:5万调查填图,新发现岩溶大泉182个,新发现或新厘定地下河14条,深化了对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和地下水系统划分的认识,阐明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状况,为扶贫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依据。    (2)探采结合解决群众饮水和农田灌溉水源。实施乌蒙山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过程中,注重地下水探采结合井和表层泉、地下河开发示范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探采结合井45口,总出水量2.1万t/d,实施表层泉开发示范工程8处,地下河开发示范工程1处,可有效解决当地12.2万人、26721头大牲畜和约1300ha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3)探索总结出3种地下水勘查找水模式。针对贵州毕节地区岩溶地下水集中径流、分布不均的特点,探索总结出3种深切河谷附近的勘查找水模式:下伏碎屑岩隔水模式、逆断层阻水模式和上伏碎屑岩阻水模式。以这三种模式为指导,在赫章县古达乡中心村少数民族聚集区钻井成功,出水量100t/d,解决了该村百年缺水的历史;在四川叙永县水 潦乡坛场村钻井成功,出水量240t/d,解决了场镇和学校4000余人饮水困难问题 (图1);在四川凉山和宜宾地区,实现了红层地区找水新突破,其中宜宾市屏山县太平乡钻井穿过泥岩隔水层后,顺利钻入砂岩含水层,水自流而出,出水量超过1600t/d,解决了当地乡镇百年缺水历史。     (4 )典型地质景观资源调查评价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在乌蒙山地区,通过对云南昭通盐津白岩洞景区、豆沙古镇、昭阳区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0处 典型地质遗迹景观系统调查,研究了地质遗迹的类型、分布、规模、形态、景观组合、保存现状、保护利用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了地质遗迹成因、演化及其科学内涵、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评估了建立地质公园的可行性,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建议,为地质公园申报与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协助盐津县成功获批省级地质公园资格,将带动盐津县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当地扶贫开发工作。     3.成果意义    乌蒙山重点地区1 : 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景观资源调查,提高了该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更新了该区地下水资源环境数据,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对于国土空间规划与扶贫开发、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