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先辈奋斗足迹 传承科学探索精神——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走进南京地质博物馆

浏览次数:528  发布日期:2015-08-14  分类:各省动态
翻开南京地质博物馆百余年的曲折历史,那一幕幕鲜活的场景、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一件件精美的藏品,无不在倾诉中华民族的奋发与苦难,无不在演绎地质科学的宏大与精深,无不在展示地质学人的探求与风采。抚今追昔,让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仰和缅怀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地质先驱,正是由于他们坚持不懈的探索和追求,创造了我国地质科学历史的不朽里程碑!也塑造了南京地质博物馆的辉煌篇章!     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南京地质博物馆的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紧紧相连。在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南京地质博物馆,感受地学先辈的奋斗足迹,传承他们不懈的探索精神。   中央地质调查所与南京地质博物馆 南京市珠江路 700 号是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旧址。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成果最多、组织最为健全的一个全国性地质机构,它存在的近 40 年历史是中国地质发展历史的缩影。珠江路 700 号是我国近现代绝大多数地质前辈工作过的地方。她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发祥地,也是培养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地质调查所的前辈们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取得了众多国内第一的研究成果,涌现了以 48 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新中国杰出地学人才队伍。不能不说是一个精彩的传奇,更可以说是一首壮美的史诗! 南京地质博物馆作为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前身是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室,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中国近现代成立最早的地质专业博物馆。从 1913 年草创、 1916 年正式开馆至今的百余年间,一直薪火相传,群贤毕至、英才辈出。虽在抗战年间几经搬迁、磨难,却从未间断,先后在北京、南京和重庆建馆,始终作为独立的科学机构存在且不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科研、宣传作用。   抗战时期的南京地质博物馆 20 世纪 30 年代,随着国民政府机构南迁, 1935 年,地质调查所及其地质矿产陈列馆 1 万余件藏品随迁南京,在南京珠江路 942 号 ( 现 700 号 ) 新建的馆舍中布置了 12 个陈列室,于 1937 年初建成开放。     “七七事变”的炮火终结了刚刚开放的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 11 月日军占领上海,逼近南京。地质调查所同其他机构一样,仓促撤退。陈列馆精选标本 313 箱,辗转迁至重庆北碚。 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沦陷之前,时任馆长盛莘夫奉命留守,凭借流利的日语与日军周旋,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逃出南京,回到北碚。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 1946 年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珠江路旧址,于 1948 年 10 月正式开放 ( 只恢复了抗战前的 80% 的展陈 ) 。 葛利普拒日 葛利普 (A . W . Grabau) ,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 1870 年出生, 1900 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20 年应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之聘来中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中国最早的一批古生物学者大都出自他的门下。对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地质博物馆早期收藏的许多无脊椎动物化石多由葛氏鉴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坐在轮椅上,横挡在大门口,手持美国国旗,高呼反侵略、反战争口号,阻止日军进入陈列馆。后被日军囚禁 4 年,日本投降后被接出,最终逝于地质陈列馆西厢房。 抗战时期李善邦造出现代第一台地震仪 李善邦( 1902 ~ 1980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学家之一,曾任地质调查所地震研究室主任。受时任所长翁文灏的委派, 1930 年建起中国自办的第一个地震台 ---- 北平鹫峰地震台。抗战爆发后,地震台被迫停止观测。 1938 年,地质调查所搬迁到重庆北碚文星湾,李善邦在所里负责西南地区的地球物理找矿工作,同时也积极组建地震研究室。由于条件简陋,地震仪的研制工作非常艰难。 1942 年,在一间很小的工房里,李善邦带领团队开始进行中国第一台机械记录式水平向地震仪的研制。这时,正好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到北碚访问。李约瑟看见几个瘦骨嶙峋的中年男人在忙活儿,就过去试着跟他们说话。没想到,这几个人居然能用流利的英文跟他聊天。李约瑟很惊讶:“这么一个战乱的地方,居然还有人能用英文跟我谈地震。”他要给李善邦捎点营养品。李善邦说顺利研制出地震仪,比吃饱肚子还紧迫。李善邦托李约瑟帮他买一根地震仪用的弹簧,后李约瑟通过驼峰航线完成了任务。 1943 年夏天,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台机械记录式水平向地震仪 ---- 霓式地震仪问世,并开始试机记录。取名霓式是为了纪念所长翁文灏对地震事业的大力支持。这是继东汉张衡发明世界第一台地动仪之后,中国人自己研制成功的第一台现代地震仪。   抗战期间的发现 ---- 禄丰龙化石 南京地质博物馆新馆的恐龙世界展厅,在身形巨大的亚洲最大的恐龙——炳灵大夏巨龙旁边,陈列着由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在抗战期间于云南禄丰县首次发现并命名的三具禄丰龙真骨装架化石。它是南京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许氏禄丰龙, 1944 年出土于云南省禄丰县,是中国首个进行研究的恐龙,也是第一种完整发掘、研究、装架的恐龙化石,被誉为“中国第一龙”。它的种名被杨钟健院士献给他在德国的导师许耐教授。 黄氏云南龙,于 1941 年从禄丰盆地中下部禄丰组的紫红色砂岩中清理出来,其真骨部分占到 80% 以上,尤其珍贵的是它完整的头骨。 1942 年杨钟健先生将种名献给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黄汲清院士。 巨型禄丰龙,具有高度的科学和历史价值。是禄丰已发现的禄丰龙化石中个体最大的一具,比许氏禄丰龙大三分之一左右,脊椎骨更加粗壮。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